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崇祯改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地球及经纬度的概念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算日月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一般只能预报一地的交食情况,但是利用经纬度的知识可预报多地交食情况。本文探讨了明末崇祯改历期间徐光启如何利用经纬度概念确立"西法"的优越性:首先讨论徐光启对西法可以推算多地交食的推崇,其次考察徐光启把传统的"里差"和"北极高度"同经纬度概念联系到一起,最后具体考察了在明末中西历争中,徐光启利用经纬度同魏文魁论争,捍卫西法的优势地位,本文还分析了徐光启五次月食预报反映的经度情况。  相似文献   

2.
研究《历象考成后编》中求解刻卜勒方程以计算日月中心差的方法的来源及其精度,同时对书中日月理论的总体精度进行分析,发现:书中用于太阳和月亮中心差计算的方法分别是薄利奥和卡西尼方法的简化版本。前一种方法用于太阳中心差计算时可以把最大误差控制在1角秒之内,而后一种方法用于月亮中心差计算的最大误差也不会超过11角秒。尽管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当时的最佳选择,但是,相对于书中日月理论的总体精度水平而言,该书编者的选择还是相当明智的。由于书中吸收了自刻卜勒到牛顿时代西方日月理论发展中诸如此类的重要成果,清代日月位置计算的精度实现了一次飞跃:与《历象考成》中的理论相比,该书日行理论的精度提高了10倍以上,月行理论在月黄经的计算方面精度提高了4倍以上,在黄纬计算方面精度则提高了将近10倍,从而为清代交食预报精度的提高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宋代历法中记载了多种日食食限和判定日食的方法,直到《纪元历》,这些方法才最终得到完善和定型。中国古代历算家很可能首先知道了春分日正午时刻的月亮视差,然后通过修正得到任意时刻的月亮视差,来解决月亮视差对日食的计算问题。《纪元历》以前的唐宋历法通过推算月亮在黄道内外来判断有无日食,从《纪元历》开始,历法中才使用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来定义食限。中国古代阴阳历食限不相等的原因是:历法家首先给出阳历食限,即春分正午时真黄白交点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约为6度,然后定出阴历食限,约为8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闹德海水库洪水调度系统中洪水预报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该系统自2001年汛期投入运行至今,洪峰预报精度达到85%以上,径流量预报精度达到90%以上,水库利用该系统进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由汛期敞泄变为汛期蓄水,水库的洪水调度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西方天文历术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其中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的争论是清初中西历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西方传教士借此宣扬新法优于古法,而保守天文学家也借此攻击西历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置闰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平气、定气之争在清初历争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南怀仁、杨光先等清初士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认为南、杨之争是以争夺钦天监控制权为目的,二人所论皆有偏颇之处,最后得出平气、定气之争的主要矛盾在于社会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6.
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清代日食预报史料,考察了清代西洋历法的日食预报精度。在《历象考成后编》编撰之前,西洋历法的日食预报误差在10到15分钟左右,《后编》开始编撰之后,误差减小并一直稳定到清末。晚清以“新拟算法”推算,日食预报误差明显小于《后编》的推算误差。  相似文献   

7.
将灰理论应用于电离层fo F2的短期预报中,基于灰色距离信息熵确定样本序列最佳灰色预报长度,构建基于残差修正的预报模型,并利用中国地区多个观测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平均灰色距离信息熵的计算结果反映了太阳自转的周期性影响;高纬度地区预报方法的精度高于低纬度地区,且在太阳活动较为剧烈的季节,预报方法的误差相对较大;提前1天预报结果的平均相对残差在1MHz以内,平均精度在90%以上。为今后电离层短期预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天象记录在现代科学上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有极为丰富的天象记录,特别是有些记录是长期连续不断的,它们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有很高的价值。该文从新星记录、彗星记录、流星雨记录、太阳黑子记录、交食记录等现代研究,讨论了这些记录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翔  李楚洲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164-164,163
由于基于SGP4/SDP4模型生成的空间目标编目数据库是目前最完整的数据源,而TLE根数必须与SGP4/SDP4模型配套使用才可以达到最好的预报精度,所以SGP4/SDP4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不同的任务中。本文的轨道预报以SDP4/SDP4为模型,获取TLE根数,以卫星过顶为时间基准,向两边以每秒一点的间隔预报,在高仰角情况下适当增加预报点密度。以此来获得相应的轨迹报文,并和实际的卫星跟踪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SGP4模型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
赵军祥 《西藏科技》2004,(11):18-22
本文针对尼洋河流域洪水的特点和防洪减灾决策的需求,采用基于混合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开发了尼洋河流域重点防洪控制断面工布江达、巴河桥、更张、八一桥等断面洪水过程联合预报模型,即流域洪水过程预报模型,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用于作业预报。  相似文献   

11.
道教文献中历法史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汉末年开始,道教中就流传一种与通行历法不同的“太阳历”其特色是以二十四气划分十二月,以二十八宿注日,同时试图与恒星月协调,唐代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是一份较完整的“太阳历”历表,宋代卫朴所诵的“傍通历”即道教的《二十八宿旁通历》沈括提出“十二气历”的设想,可能是受卫朴所传的道教太阳历的启发,本文提出,道教太阳历的原则可供未来太阳历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闹德海水库洪水调度系统中洪水预报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及应用。该系统自2001年汛期投入运行至今,洪峰预报精度达到85%以上,径流量预报精度达到90%以上,水库利用该系统进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由汛期敞泄变为汛期蓄水,水库的洪水调度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均生函数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春生  周桂香  郑兴华 《预测》2001,20(2):72-74
本文利用均生函数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造了一种新的长期预报模型。经实际预报试验表明,该预测模型比均生函数回归预报方法具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4.
断煤交线的绘制会影响断层的预测、采面的布置、巷道掘进甚至影响开采水平和采区的划分。因此,准确绘制断煤交线,可以为巷道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提高断层预报的准确率,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现就此谈谈如何利用方位计算方法准确绘制断煤交线。  相似文献   

15.
前馈网络定性集成预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龙 《预测》1998,17(4):30-32,41
本文采用前馈网络的多输出模型,尝试对多个逐步回归定量长期预报方程作定性的集成预报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定性的集成长期预报模型,在历史样本的拟合效果和独立样本的预报精度方面均有优越性,也符合以统计相关为依据的预报建模思想,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8)
陈子龙是明末著名的作词家,同时也是明末的官员,由于开展抗清活动被捕,最后投水殉国。陈子龙是明末有名的作家,在诗词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词风包含悲壮苍凉和伟丽浓艳,或者将两种风格基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貌。本文主要阐述了陈子龙在爱情上和仕途上的不如意等生活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此外,陈子龙的词风还受到地域文化、家族文化和时代词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历年初、终霜及无霜期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通用的霜冻指标加上日平均气温、地面最低气温、降水等相关的气象条件做为辅助工具,分析2004年和2006年比较典型的霜冻灾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通过以上几种条件来增加对今后霜冻的预报能力及其通过各项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霜灾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理 《科学学研究》2005,23(6):732-739
历境主义是科技史研究领域中后起的一种研究模式,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由于西方的历境主义论域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的科技史,故而其既有的经验可能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尤其在哲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层面上,对历境主义展开必要的反思性分析,为建构中国历境主义理论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洪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每年约造成100亿美元的损失。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现如今科学家会通过建立洪水预报模型来对洪水进行预报,但由于洪水预报模型基本都是以"落地雨"作为输入条件,结合观测到的历史水文资料确定相关参数,这样的预报方案在中小流域洪水实时预报时,预见期相对较短,预报精度偏低。那么如何提高洪水预报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会议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主要形式,一般的看法是同传比交传的难度要大。本文从口译的过程分析了两者的一弛陛,之后分别列举了两者相较对方更难的地方,指出交传同传因为各自的爿争.董对译员的不同能力有不同要求,不能简单说l哪一个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