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张载的四句话:“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其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太虚”、“天”、“气”、“道”、“性”、“心”进行层级分析,进而来分析张载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气”、“性”、“心”三个中心范畴的探讨,研究了张载哲学思想中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3.
杨勇 《文教资料》2008,(31):59-62
张裁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程朱开始,学者们一直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而最早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的是牟宗三先生.牟宗三以"道"、"太虚"、"心"、"性"来贯穿其中,张载哲学思想的展开也随"道"、"太虚"、"心"、"性"之间的关系而见.太和是创生宇宙的道;太虚是清通之神,一方面和气为对,另一方面又定住太和;心和性为一,都要从太虚神德处来认识.  相似文献   

4.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道”是理学美学理论最为推重的一个本原范畴,它主要是指思孟学派所言的那种个体精神价值或人格理想。理学家认为,从美学意义上说,道是存在本身,气是存在方式,道之美,是道德律令升华为哲学本体的美,是哲学本体本在于道德律令的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文从道中流出”,“道”借助“文”这一载体呈现其空灵幽渺之美。  相似文献   

6.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内圣”释“为天地立心”,以“外王”释“为生民立命”。而“内圣外王”之学才堪称“往圣之绝学”,才能够“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用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理学.程朱理学中的理和气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物质性的理和气,而冯友兰的理气观比程朱的更抽象、更彻底,因而也更具有哲学思辨性.他的新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浓缩。"四句教"中对良知的阐述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带有经验心理学的色彩,对良知、本心的追求与倡导也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同时"四句教"还阐述了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心上用功带有浓厚的心理自我暗示色彩,在事上磨练则具有知行合一,将心理外化的理念。"四句教"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对丰富我国本土的心理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张载的“性”论最不易了解,但又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论的内涵,“性”的道德实践层次的考查,以及“性”与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如“太虚”、“神”、“命”、“心”的关系的分析,试图对张载“性”论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从而揭示出“性”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认识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载《西铭》的大爱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铭》是张载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价值,讲述了人在宇宙间的地位,人与宇宙的关系,并把“人”具体到“个人”。由此推论到人在宇宙间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生死问题,从而实践了儒家所提倡的“三不朽”。时隔千年,《西铭》仍折射出大爱的光辉,震撼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自然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构成了人与世界通过物质变换而相互联系的基础和框架,它是我们全面理解自然吏和人类史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相统一的前提和根据。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代四大悲剧向来因其是否称得上真正的悲剧而在学术界具有争议,然其光明结局的悲剧性实质以及主人公在人性、尊严上所遭受的空前摧残却让现代的读者相信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名"是先秦诸子关于语言问题探讨的重要方面,但对其确切含义和分类较为混乱。文章将"名"与西方哲学较有代表性的苏格拉底关于"概念"的思想进行比较,指出"名"不同于"概念",而应当是用来指称对象的"名称"。从"名"指称的对象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指物之名"和"喻道之名",分别指称形而下的物和形而上的道。  相似文献   

16.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天论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先秦儒家天论思想产生时,由孔子继承了传统天论的宗教性,随后孟子、荀子丰富了儒家天论思想的内涵。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天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2月建立的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机制,前后共进行了六轮会谈。参加会谈的朝、韩、中、美四国围绕着驻韩美军、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以及朝美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尽管在朝鲜半岛和平解决问题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目前仍不失为“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并实现永久性和平的最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姚鼐和戴震之间的汉宋学术之争是姚鼐离开四库馆的主要因素。戴震其时正以考据功夫受器重,姚鼐虽亦重视汉学,但不能容忍他对朱熹的攻击。姚、戴之争时,姚鼐力单势弱,于是毅然辞馆。姚鼐辞馆反映了清代学术嬗变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19.
《最后四首歌》不仅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辞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从尘世中得到解脱、净化,具有高度哲理性的艺术作品。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与以往的德国艺术歌曲不同,作曲家将人声器乐化,因此在演唱上也具有相当高的要求。文章从背景、曲式结构、创作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演唱者较好地把握作品,对声乐教学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