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婷  蒲霏 《现代语文》2009,(12):41-42
《人民日报》在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曾用《孩子课本"变脸"了》作为标题,笔者认为很形象,很贴切。新教材中增加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就是新教材实施的"变脸术"之一,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  相似文献   

2.
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走进《三国演义》?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用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激趣,也可用更直观的影视资料激趣,要善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哲理,学会赏析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贯穿全书的诗歌、各种三国对联,尝试排演三国短剧,鼓励学生跳出原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阅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笔者在此浅谈两点看法,以期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4.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的提出,让如何阅读长篇经典名著成为重要的课题.本课从《三国演义》的目录入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并挖掘书中的深意,提升阅读整本书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订太原(今山两太原)、东原(今山东东平)、钱塘(今浙江杭州)三种说法,不可确考,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诅,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各政治集团既相互争斗又彼此依附的一系列故事。刘备、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美髯公关云长。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所出版的部分随笔式《三国演义》研究著述中,存在着程度不同地随意性倾向乃至乖谬。这种不良的风气,已不仅是学术失范的显著表征之一,也不只是牵连到对某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的褒贬评论,而且关乎到对民族文化精品的解读态度。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并郑重呼吁:请珍视我们的古典名著!  相似文献   

9.
10.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日记》2014,(10):42-42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老师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简要分析,采用自己的方式,或者是阅读分析教材,或者是相互探讨交流,或者是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自己来分析总结一下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要做好以下四步:(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要理解作者的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章。(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细心体悟、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三)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小石潭记》记事,描写,抒情,多种手法并用;描形、绘声、着色,借景抒情。这是作者"心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游记中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的自然美。(四)诵读课文,品尝山水味。柳宗元的山水记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富有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化"的山水,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14.
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要做好以下四步:(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要理解作者的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章。(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细心体悟、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三)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小石潭记》记事,描写,抒情,多种手法并用;描形、绘声、着色,借景抒情。这是作者"心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游记中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的自然美。(四)诵读课文,品尝山水味。柳宗元的山水记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富有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化"的山水,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15.
从《三国演义》看养身之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蕴含深厚,除了表现汉末三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外,还表现出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渗透出养身之道,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本文从董昭独肥、夏侯啖睛、祢衡裸立、骂人伤身等方面探讨养身之道,以期给今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后20回写三国归晋,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每10回一转折是小说叙事的基本方法,即每10回集中描写一人,其余则虚写。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我除了陪着女儿一块看,还边看边当解说员。望着打打杀杀的场面。女儿常问:“他们为什么不团结?为什么要打仗、杀人?”“为了当皇帝。”“什么是皇帝?”“皇帝就是国王。”女儿读了很多童话,知道国王的含意。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1.在期待中“倾听”本。 师:今天我们来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赢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 生:找线索。 师:对。我们先找等一条线索:更赢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自读后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专论《三国演义》的心理刻画。文章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一贯注重以貌传神的艺术手法,而《三国演义》运用得尤为突出。此外,《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正面剖析,内心独白,梦幻显示,诗词抒写等心理刻画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常常交织并用。总之,《三国演义》的心理刻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