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我有吃过""我有跟他讲过""以前我有去过云南""昨天我有打电话给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头巷尾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句子了。这在10年前是不多见的,如今这样说话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尤甚。那么,这种"有+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结构方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以前没有这种说法呢?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在《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一文中将台湾话的特点作了详尽的总结分析。台湾话主  相似文献   

2.
正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解释,对吗?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教学本段时,我结合课后练习作了一个说话训练:谁愿意用"竟然"说一句话?先说说"竟然"是什么意思,"竟然"和"果然"有什么区别?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竟然是预料之外的。"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自此,"语用"一词走入一线教师的认知。于是,在听课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案例:【案例回放】在教学《夹竹桃》第四小节夹竹桃的韧性后———师:同学们,当夹竹桃的韧性在你我心中悄悄生根时,我的心头随之还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题为"夹竹桃",著名的散文家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在第三小节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却只字不提夹竹桃?是浪费笔墨了  相似文献   

5.
释“一苇”     
徐迟的《黄山记》(普高语文第二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句:“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这“一苇可航”是什么意思?教材及教参均未作解释。苏轼的《赤壁赋》(职高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993年6月第1版)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相似文献   

6.
教学《人琴俱亡》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遇到这样的问题:王子猷在推断他的弟弟子敬死去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教师教学用书》上解释说:"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那么,王子猷在推知弟弟死去时,真的不悲吗?那他为什么悼亡时又"恸绝良久"?这不是矛盾吗?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人意料的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却去掉"理解"只留"运用",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了?这样的变化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影响?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藤野先生》第五段的开头写道:"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先生为何为作此感慨?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是感激说。这种观点认为,鲁迅用这样有猜测语气的话来解释受优待的原因,除了有点自谦、自喜,也明显有感激的意思,只是说得比较含蓄而已。  相似文献   

9.
正杜老师:您好!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我认为"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里面已有"说"的意思在里面,"自言自语"一词后面不应该带"说"。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不对?贵州省贵定县音寨小学陈宏燕  相似文献   

10.
《杂文选刊·创刊15周年精华本》(刘成信、王芳主编,长春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在选文前有一篇编者写的《写在前面》,其中有这样一句话:"15年来,《杂文选刊》遵循这一办刊方针,始终坚持以文取文,不搞平衡,不搞论资排辈,既重视杂文界大手笔之华章,也十分珍视无名小卒之扛顶之作……"这里的"扛顶"一词显然是写错了,词典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词,"扛鼎"才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正杜老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天地《记住》诗歌:它们的树荫下,曾有小鹿悠闲地散步。这里把"树阴"写成"树荫"。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条中,说:"树阴"同"树荫";"树荫"也作"树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吕叔湘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词条中,明确地注明:"树阴"不要写成"树荫"。请教杜老师,到底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安徽省安庆市经济开发区老峰镇第二小学何希六  相似文献   

12.
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在《劝学》一文后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下列各句中的“焉”哪个是兼词?应该怎样翻译?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把"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这两个成语用混,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北京绿色食品鱼龙混杂。"这里的"鱼龙混杂"用得是否恰当呢?其实,"鱼龙混杂"是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它出自于唐·张志和《和渔夫词》第十三首: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15.
张荣芸 《中国教师》2011,(Z1):79-79
<正>【片段实录】师:在《桃花源记》中,"外人"出现了三次。请同学找到这三处?生:第一次是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生:第二次是在"遂与外人间隔"一句中。生:第三次是在"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中。师:注释14告诉我们,这三处  相似文献   

16.
<正>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等等。如全国卷一《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上海卷《雪天》:"对第4、5段描写大雪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山东卷《四堡雕版》:"请概括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湖北卷《头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中有一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第160页,2007年3月第2版)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此句为"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第272页,2007年3月第2版)其中直接将"其父"翻译为"他",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其文漫灭"一语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它的注释,时下流行的版本大同小异。如:1.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于在春先生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是这样说的:"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见1980年版第三编第146页)2.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袁诚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  相似文献   

19.
正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光合作用一节中,提到了著名的卡尔文循环.在102页教材指出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在《生物学杂志》2008年第25卷第4期的一篇文章《简述"卡尔文循环"》中第一段是这样的: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2个阶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传统教育中的"双基"拓展为"四基".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对于"四基"在课堂上的应用多研究于第1课时,但笔者认为对于像概念教学第2课时这样的常态课,更应该注重"四基"的渗透.为此,笔者在"四基"引领下,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为例,谈谈对于这样一节常态课的教学设计.一、活动设计1.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