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西安北站大直径灌注桩后注浆试桩试验结果,分析对比后注浆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以及承载力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根据灌注桩后注浆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及处理过程,提出后注浆试桩时,优化后注浆参数是试桩的重要内容,并总结优化后注浆参数中注浆阎设置及注浆量选取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直径灌注桩后注浆施工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安北站大直径灌注桩后注浆试桩试验结果,分析对比后注浆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以及承载力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根据灌注桩后注浆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及处理过程,提出后注浆试桩时,优化后注浆参数是试桩的重要内容,并总结优化后注浆参数中注浆阀设置及注浆量选取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硬质岩持力层埋藏较深的地区,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在嵌入相对较浅的软质(破碎)岩后,再进行后压浆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承载力并减少沉降量。文章通过工程实例测试了在同一个工程场地上两种不同施工工艺的两组试验桩,对其测试数据和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优化设计方案,缩短工期,节省造价,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避免今后类似工程盲目增加桩长、加大嵌入硬质岩深度而造成的工程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通过泉州某工程采用大直径全套管振动取土灌注桩的应用情况,说明该桩型具有工效高、质量可靠及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替代冲、钻孔桩和人工挖孔桩,具有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大直径振动取土灌注桩外套管的快速连接构造决定了大桩型的适用范围和成桩效率。文章以大直径沉管取土灌注桩快速接头模块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新的快速接头模块的连接方式。包括连接方式的设计、凸台的设计。经CAE技术校核和加载实验,表明该研究设计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实现大直径沉管取土灌注桩快速、高效、节能的连接,并较大幅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挤扩支灌注盘桩在福州地区工程应用实例的设计施工、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探讨该桩型在软土地区的承载性能,证明挤扩支盘桩的可行性,提出承载性能影响因素、施工质量控制和技术应用,通过经济性分析进一步说明其性能价格比好、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节省造价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7.
倾斜桩的承载能力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结合某工程事故处理中进行的系列基桩静载试验与分析,确定不同倾斜率的基桩的竖向承载力,并将这一成果应用于处理实践.工程实践表明,科学地确定并利用倾斜桩的竖向承载力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后压浆技术的概念提出及其机理分析入手。结合实际桩基工程中后压浆技术的应用与现场检测。探讨后压浆技术在PHC管桩工程事故处理和加固等方面的机理作用及效果。通过注浆前后试验结果对比。阐明后压浆技术能提高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改善桩身质量和桩的荷载传递性能。使桩基综合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并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9.
采用压密注浆技术处理公路软土路基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鞍山湖西南路软土路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及沉降计算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路基 ,最后采用压密注浆技术进行工程处理。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用后注浆技术,明显增强单桩竖向承载力事实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把后注浆技术引用到桩基工程中,采取对桩端及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措施,解决桩底沉渣和桩侧泥膜影响桩基承载力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桩基承载力、缩短工期、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灌注桩桩土相互作用的原位试验为基础,结合苏嘉杭高速公路具体土层结构、性质特点,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软土地区的砼灌注桩桩土相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桩土相互作用、荷载的传递规律、桩土相对位移与桩侧摩阻力的关系,通过桩载试验资料对比,得出三维有限元法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近。在此基础上,根据侧摩阻力最大值发挥不同步这一特点和桩土相互作用的实质及荷载传递规律,提出一种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某小区三幢住宅楼9根小截面静压预制桩静载试验成果分析,表明以侧阻力为主的摩擦型预制桩Q—s曲线呈双曲线的特征。采用斜率-倒数法对该小区静压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预制桩承载力指标的取值偏低,其指标不适合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结合桩基施工终压力和每延米压桩耗能的对比分析,表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与压桩耗能不存在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