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招商引资.有人认为。它既不用自己花钱,又能对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地方甚至全民皆“招”.给每个单位、每个干部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不过,表面上看招商引资不花成本,实际上弄不好也要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2.
陶松 《声屏世界》2006,(4):66-67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总以“土记者”自嘲。笔者认为,基层记者若能多发一些带着乡间泥土气息,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新闻,“土记者”也能辉煌。好新闻往往发生在基层、在乡镇。“土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中央、省市记者没有的优势。但“土记者”往往自卑,信心不足。有一条好新闻线索,便急忙打电话,请来上级台记者,由他们动手,自己则忙前跑后,乐于搞后勤联络。事后只求挂个名,完成任务了事。这样一来,当然也达到了宣传地方的效果,对地方台完成上稿任务也是条捷径,但地方台记者也因此丧失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素质的绝好机会。假如把一条…  相似文献   

3.
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正值高潮。大多数媒体相继开出专栏、甚至专版进行连续专题报道。但是,也有些新农村工作的宣传报道屡屡奏出不和谐之音。一些记者、编辑为完成采访任务策划过了头:先定主题,再造新闻。这种一厢情愿“包装”出来的“新闻”惹恼了读者。笔者所在编辑部最近就经常接到这样的投诉电话:乡镇领导看望农村贫困户本来是件好事,但现在摄像机来了,大大小小的干部就都来了;摄像机一走,再见面时就形同陌路。基层干部送种子、化肥到农户,种子下田时不送,偏偏等地里种子发芽了才来,还要求采访对象在摄影记者的“导演”下摆几…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各级新闻单位对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作了大量的报道,特别是反映干部们如何深入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但对干部下乡工作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下乡干部有些什么苦衷却很少有记者去反映。新华社6月6日播发的记者来信《谨防下基层干部变成“采购员”》,就对这些问题作了很好的反映和分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稿子开篇点题:“下基层的机关干部不要变成当地的‘采购员’。”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城乡  相似文献   

5.
1999年5月12日,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原滑县县委书记王新康受贿案,昔日威风八面的县委书记坐到了被告席上。 王新康在任滑县县委书记期间,先后收受近4O名干部7O余次贿赂,总额高达36万余元。行贿者涉及12个乡镇和13个局委及数家企业。王新康平均每年调整干部3次以上,在一次调整中曾出现了全县数百名干部“大流通”的奇观。送钱者纷纷升官,一些“只干不送、原地不动”的干部坐不往了,也被“逼良为娼”,甚至有人借钱、贷款买官。  相似文献   

6.
俞国平 《视听纵横》2009,(4):111-1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省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去年9月,全省有36个县市分别对口援建青川县的36个乡镇。有援建任务的县市,均成立了援建指挥部,向灾区派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为期三年的援建工作。每个县市都把援建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其工作进展和援川干部工作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天,当“’95农业热”升温全国时,烟台日报老总们精心策划了这样一个采访行动,抽调我们6名记者(4名文字,2名摄影)分成两路,派出1部专车。由几位总编轮流带队,不住宾馆、招待所,不进机关,也不要地方“陪访”,径直走入田野同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见面,吃、住都在乡镇、村庄,用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发掘新闻,促使今年的农业报道来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8.
典型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型武器”。过去我们也经常组织策划一些典型报道,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上级领导部门满意,群众不“感冒”,在读者中未引起预期的反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记者习惯于从领导角度居高临下地观察分析问题,单纯为了完成宣传任务一厢情愿地选择和报道典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落实县委“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发展型领导班子、进取型干部、活力型基层组织、廉洁型队伍”的精神,全面完成2010年局馆《工作要点》确定的十项任务,继续争创“全县双十佳优秀服务单位”和省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浠水县档案局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十个一”活动,即:提出一条完成“十项任务”的合理化建议;提供一条招商引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土记者”的通讯员,同专业记者比起来,在采写新闻稿件上有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专业记者比不上的优势。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灞桥人,在此地工作了几十年。因此,对这块土地上的山水草木,我就比一般外来记者熟。这便是我写家乡新闻报道的一个优势。在平时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说起那个乡镇那个村组,我明明白白,就不需多问。最近,我在采写区上发挥水利设施抗旱保秋的稿件时,区水电局干部介绍打的机井、修的渠道、埋的管道,大多是我平时耳闻目睹过的。所以,采访十分顺当,稿件写出寄  相似文献   

11.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12.
某地一批干部素质低下,心胸狭窄,弄权勒索,作威作福。当一家新闻单位如实披露了他们的一件丑闻后,这些干部便抱成一团,不惜动用公款跑到北京来打官司,妄图封住批评者的口。令人不解的是,最近,这个地方突然成了干部廉政的典型。眼下讲廉政,廉政的稿件在各编辑部往往道路畅通。这就吸引了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他们不管实际情况,你想吃什么他就炒什么,你喜欢什么他就端什么,反正材料有的是。再腐败的官员也有一两件“廉洁”事,再落后的单位也可能装模作样地订上几条“纪律”、“规定”。至于那些干部是否真廉  相似文献   

13.
时下的会议之多着实令干部们应接不暇,更令记者“身不由己”。因而人们常谓之“会海”(其实是会害)。记者的职责是发新闻,即便是被动地在“会海”中游泳,也不希望自己一无所获。而要有收获,光做“材料匠”断然于事无补,那“新闻鼻”倒是不可须臾或离的。  相似文献   

14.
成都商报创立三年多采,编采人员对什么是新闻、怎样抓新闻、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探索,确立了我们的认识。记得办报之初,由于大多数人员几乎从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只是凭着对报纸的新鲜感和对新闻的满腔热情,只抓住一些社会热点进行铺排式的炒作。一般是先由编辑闭门造车搞所谓的“策划”,然后让记者按图索驶进行采访。回来后再由编辑加工,为之取一个响亮的标题便推将出去。这种“新闻”枯燥乏味,广大市民更是不属于此。我们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这种情况大约延续到1995年的9月。1995年9月,…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老百姓把记者看成是“官”,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些“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是有关部门领导不管事而造成的,老百姓失望了。于是,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以为当官的就怕记者,记者一来,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官员,并未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分内的事”也不去管或管不好。他们怕记者,怕曝光,最终是怕丢“乌纱帽”。在百姓的“非常信赖”和某些官员的“非常恐惧”之间,记者扮演的角色令人深…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85年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年来,我这个不知名的小记者采访报道了30余位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物。写名人专访,采访前要尽可能多掌握一些被采访者的有关情况。这样访问时就能有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19.
刘俊 《新闻前哨》2009,(10):22-23
应国内高校的邀请,马克在一些高校和媒体进行了讲学。本文作者承担了这些学术讲座的口译任务。“优秀记者的五大素质”是马克教授记者观的核心内容,里面融入了他长年在世界顶级新闻通讯社的工作感知.也有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理梳理。作者在对他的观点有较充分的理解基础之上,做了“马克记者观”的翻译、整理和归纳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