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历山大等人看来,文化创伤是话语建构的结果,事件只是建构过程中的指涉点。埃尔曼则认为,事件通过其情感效应影响并参与文化创伤的建构过程。借助情感概念和精神分析思想,埃尔曼搭建起一种文化创伤的弱建构主义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创伤过程是话语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综合,话语过程将事件建构为集体记忆,情感过程将创口结痂成疤,两个过程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销售模式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渠道。在后疫情时代,网络直播带货对经济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全民直播带货的热潮之下,带货主播的行为和话语成为判断网络直播带货的参考指标。带货主播的话语表达形态成为连接主播、受众和商品的桥梁,但有些主播的不规范用语和行为让行业乱象出现。如何构建高效的主播话语形态,推进直播带货规范有序发展?文章从情感、经济和社交三个维度分析带货主播的话语形态构建,通过真实感、陪伴感与参与感三个维度挖掘主播话语形态的内核,并对主播直播话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最终给予主播话语形态构建的建议,也给观众正确认识网络直播带货、树立正确消费观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袁甲 《东南传播》2021,(11):65-67
在争议性事件中,网民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不确定性情境的情感代入、群体分化中的情感呈现、收益期待下的情感凝聚的路径,产生了建构事件主体联结通路、推动话语多元共存、塑造共识生成语境的影响.为有效引导争议性事件的网民情感,传媒应当完善情感表达渠道、培育情感表达规范、形塑社会共通情感.  相似文献   

4.
詹恂  祝丹文 《新闻界》2022,(4):15-22+41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设并持续优化媒体融合奖,四年来194篇获奖作品展现出当前媒介融合最新成果。媒介融合为情感因素的释放提供了载体和场域,融合新闻注重新闻情感话语的建构。分析获奖作品发现,获奖作品从地质空间中运用“沉浸式”情感叙事、时空体空间中拓展“情感想象”以及文本空间中搭建“情感框架”三个方面进行情感叙事。进一步归纳分析得出,获奖作品叙事情感因素的运用对于社会公众具有的情感动员效能,能够进一步驱动公众对社会发展进行建设性参与;能够引发共同情感,在塑造人类沟通的意义共享空间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其对于新闻学话语体系的介入与更新,成为数字新闻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躺平”既是一种身体隐喻,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源于特定话语主体对日常身体动作的直观描述,在网络实践中则被赋予了不作为、不进取的微妙含义。虽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使用这一话语时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隐藏于话语背后的倦怠感、挫败感与焦虑感却无疑成为一种共同情感表征。这些负向情感生成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土壤,并在平台交互与智能算法的助推下实现了跨圈层扩散。“躺平”话语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负面情绪,产生高扬自我主体性的抗争快感,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止步于行动的话语修辞策略。因此,与其把失败过多地归结于外部秩序,不如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立于潮头、迎难而上。  相似文献   

6.
李莎 《新闻通讯》2013,(12):34-35
私人化、非公开性是隐私的显著特征。然而在当下,隐私话语尤其是普通人的隐私借由大众媒介得以公开表达,并且这种表达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隐私话语不但构成了节目的主体,并且引发了受众对其进一步的“消费”,这在情感调解类拦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为例,对普通人的“隐私消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探析。  相似文献   

7.
情感结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研究固然是一种政治实践,文化研究甚至是反学科的,至少是跨学科的,但是文化研究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某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为艺术一般的姿态,更重要的,这种姿态能够变成可以辨析的话语,可以传承的文本,可以援引的方法论.否则,文化研究至多是一种学术精神,一个"巨大而空洞"的能指,文化研究的作业容易沦落为某种以学术言说的面貌出现的机会主义政治.姿态必须定格为文本,文本代表的是特定的话语,这个话语本身有可以揭示的、能指和所指的统合具有合法性地位的符码.  相似文献   

8.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看作私人话语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扩张的典型现象,在其方兴未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本从参与节目的当事人、受众和传媒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这类现象背后的负面影响,指出传媒的私人话语应适当回归私人领域,维持公共话语在传媒的重要地位,使传媒主要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倡导理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李柯 《新闻爱好者》2010,(12):12-13
消费主义是解读当今大众文化属性的一种方式。电视情感节目的本质是个人私密的情感问题被娱乐化和公开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私人话语向公共话语过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伦理在博弈中,道德被技术所僭越的过程。情感是人类能够被贩卖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是人的窥探及宣泄的双重本能愿望得到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刘涛  刘倩欣 《新闻界》2023,(4):4-20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在生态文本的符号实践中,情感叙事的核心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打造以情感认同为修辞目标的文本表征体系,其对应的公共修辞实践可以沿着三个叙事维度展开:一是生态安全维度的生命书写,二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伦理投射,三是生态美学维度的审美移情。当前,环境风险已经深刻嵌入社会运行的底层结构,而且呈现出流动的、生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状态,因此,情感叙事的重要使命是以环境领域的不确定性为观照对象,在情感维度上推动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感知与认同,具体的公共修辞策略主要体现为意指概念维度的接合实践以及符号意象维度的象征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情感事件构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为冷硬的新闻话语灌注了生命灼热的气息,使新闻话语由“事件的真实”升华为“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①。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拓宽挖掘了新闻话语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2.
弹幕是一种新的互动性话语体系,其伴随着视频传播的过程展现了极强的仪式感.弹幕是如何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创新传播方式的,又是如何创造互动仪式感来构建集体观念的,最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B站1986年版《西游记》弹幕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编码分类、强度分析和情境互动分析,研究发现其内容主题集中,刷屏强较大,互动情节关联化;在此基础上借用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来分析弹幕作为新的话语体系所具有的创新之处和新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结合分析经典影视弹幕,以期为弹幕文本和话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静 《新闻传播》2024,(3):109-111
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深入探究,如何运用新闻采编技术完成“暖新闻”情感延伸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围绕“暖新闻”受众心理的同化机制展开分析,从“对话”“提问”“回忆”三个具象化的新闻话语实践视角,论证了“暖新闻”铺垫情感基调、映射生活现实、升华故事情感的作用。建议新闻采编注重“暖新闻”的情感延伸,新闻主题既要有故事更要有温度,新闻受众既要有同感更要有思考,新闻产品既要有画面更要有力量。从而发挥“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作用,通过心理同化给予受众不断加温的新闻情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平台型媒体是平台化进程中的重要表征,是承载与连接网络社会关系的必要介质,通过对技术、政治、资本与情感四个层面的发掘可以厘清平台型媒体权力控制的生成机制。其中,技术逻辑以平台媒介自有法则为依托,以媒介空间的关系再造为结果,对平台遮蔽与结域进行本体反思;政治逻辑主要体现在舆论话语引导、话语管控、公共话语空间的侵占等方面;资本逻辑主要表现为平台资本主义的信息霸权与数据垄断和对平台资本劳工的隐蔽剥削与具身异化;情感逻辑主要强调平台型媒体对网络社群情感的控制与操纵。发掘平台型媒体的权力控制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网络社会批判,增强了对施控主体的社会辨识度,为平台型媒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袁莉容 《新闻爱好者》2011,(22):101-102
主观性及元语标记说话者以不同的视角、情感、认识构筑信息并向受话者传递,话语都用不同的方式带上说话人的情感、角度,这就是主观性。沈家煊认为:"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的‘自我’成分,说话人在表达命题的的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即说话人在说  相似文献   

16.
网络公共事务讨论常散布着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归因、情感自由宣泄和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公共空间"的民主商议相去甚远。为理解国内网络论坛的特征和互动模式,本文基于情感框架理论结合质化内容分析方法考察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图片"账号对"北大雕像戴口罩"事件(简称"戴口罩"事件)的讨论。本文研究了微博讨论中地区冲突、归因等各类话语的具体内容与其所带情感之间的关联,以及讨论中情感表达与其他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本文发现,微博空间更似"减压阀"而非公共空间:微博讨论中情感化批评占主导;情绪会扩散;冲突话语触发愤怒并减少对话。本研究对情感框架理论的建构,对理解中国网络讨论空间,对网络从业人员实践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国产医疗题材电视剧近年来登录卫视,不仅在类型化与专业性上不断突破,围绕着医疗关系中的各种角色与问题进行了兼具话题性与公共性的探讨;而且在类型融合、文化形象与时代内涵等向度上表现出新时代的创新气质。这批电视剧将医疗题材与都市情感类型相结合,表现出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还以社会观察的立场和人文关怀的视域缝合起对医生和患者群体的个体生命与社会认同,推进了医疗领域公共话语的协商与社会共识的建构,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医疗领域具有典范性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读物如今成为畅销书榜上的领跑者,并成为图书出版界独秀于林的特殊现象.它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国民提供了另类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9.
对于社会新闻本身规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消极情绪显露,在新闻操作中要“巧妙”、“有理有节”地规避和消解;对于社会新闻中可供运用的正面“因子”,要充分、合理运用,提高社会新闻的正面“话语效果”;在新闻采写技巧运用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有选择性、导向性的版面表达语言,主动、有效地引导报道达到最佳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宏 《新闻实践》2014,(8):96-97
记者在公共事件报道中是否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能否辨识表象背后的本质,是凸显记者话语主动权的基石。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要把握主流话语权的能力,更需要胸怀大局、立足人本、苦练内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