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课程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了国家新课改的理念——培养所有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如何完善校本课程评价,关系着新课程改革能否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校本课程在国外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对于校本课程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笔者将校本课程定义为:依据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与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由学校组织教师、专家、学生及社区工作者共同参与,为促进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所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使命,校本课程的评价直接决定、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其它环节。校本课程要成为学生兴趣、需求及特长的土壤,让学生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开出个性之花。本文将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象与方法三个维度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课程研究本身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经验,相对忽视了学生在此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通过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持的学生观,以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真正重视学生的地位,发挥学生应有的作用,使课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尽管是舶来品.但它适应我国改革的需要,目前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索和实验。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看形成了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它对克服课程的大一统体制和忽视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需求的状况起着明显的改善作用。校本课程在适应国家课程改革需要,全面实施素质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焦点。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历史及现状的回顾分析,指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掌握实用技能,培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课程管理模式,学校拥有了一定校本课程开发权,而教材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教材,才可能组织大规模规范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地方本位、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被提到议事日程,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创新。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一、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1.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问题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问题,我国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提法称为“校本课程”;第二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三种是“校本…  相似文献   

7.
宋建祥 《考试周刊》2014,(68):169-17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应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地面沉降监测"校本课程,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重塑学生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改革传统课程、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辩证的学生观和科学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和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校本课程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兴趣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并铸就健康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我校地处泉州永春,本身就有潜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现结合教学实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为了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新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然而,校本课程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落实,还要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与责任的强化,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改中纷纷表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在这场热烈而深刻的改革中,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根据自身办学风格,以师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开发了以“任个性张扬,任童心闪亮”为主旨的校本课程。经纬小学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对生活的实践、体验和感悟,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经纬小学的校本课程采用…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课程改革需要向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它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课程改革责任感的增强,让高校课程改革体现出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和成果,让高校在课程改革中更加尊重学校和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实现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培养精诚合作的精神、掌握熟练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还要注意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配套,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注意科学合理地开发实践类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这种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要贯穿或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4.
李大春 《广西教育》2013,(46):21-2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需要,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然而,在对校本课程的发掘上,普遍存在拘泥于传统优势,忽视素质教育的内核,游离于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由于受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学校始终走不出应试的窘境,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中推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但校本课程开发仍很薄弱。究其原因,人们对校本课程实施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把握不准是重要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旨在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既是亮点,又是难点。实施校本课程,对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我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通过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保证国家必修课程基础性、统一性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兴趣与爱好来有效地选择课程,使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它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并让学生开阔世野、增长知识。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很多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日蒲表现出巨大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我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参考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新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传统、办学条件、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生源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和特点等条件。决定根据学校多年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这一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把这一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相似文献   

19.
黄志强  郑瑞琴 《高教论坛》2002,(6):17-18,35
当前我国已开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亟须对新增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本文就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并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念缺乏很好的理解,必定会阻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实。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带来了改革的理念,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组织、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多元的评价观三方面谈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