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是一个注重规律、讲究科学的过程。要根据孩子的性格需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要以赏识教育为主,兼以适当的惩罚手段,使学生身心能健康、全面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自从赏识教育推广以来,得到了很多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推崇.例如有的学校要求老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认为这样才是尊重学生的地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大力推广赏识,当他的子女表现了好一点的时候就大加赞赏,而当犯了错误的时候却轻描淡写,不加追究,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似乎又走向了“惩罚教育”的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3.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均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它们在生物学教学中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新课程改革后,学校、教师仿佛都一夜觉醒,摒弃惩罚教育的旋律,高举赏识教育的旗帜,好像一惩罚就跟不上教育新形势,仿佛不赏识就不符合教育改革新理念,不知不觉就跌入了独恋赏识、排斥惩罚的误  相似文献   

5.
近日,拜读了《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刊发的冯王月、汪文的一篇文章《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访谈》,文中指出,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在多视角的理论指导下,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与方式而实现育人目标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要完成“育人大厦”的构建,需要有多种科学的施工手段,其中“赏识”和“惩罚”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赏识教育与惩…  相似文献   

6.
王影丽 《文教资料》2012,(3):139-141
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的呼声中,不断出现另一种声音——惩罚教育。教育要不要惩罚,能不能允许惩罚?对于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校园惩罚现象,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禁止,还是作为一种存在,一种形式来承认和研究?通过经验学习,作者结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阐述了对惩罚教育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赏识教育扎实推进的今天.惩罚教育过时了吗?本文揭示了当今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的实质,告诉我们,适度而艺术的惩罚教育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惩罚”越来越不被认可,惟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有违教育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谈起"惩罚"二字,教师大都谈"惩"色变,取而代之的是"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似乎教师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孰不知教育应当是赏识、激励、惩罚并重,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构建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人本理念逐步深化的今天,赏识教育正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而惩罚教育却随之愈来愈淡出教育的视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嫌出来的”、“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人们在对赏识教育大加赞赏的同时,对惩罚教育投去了更多的批评与责难。笔者认为,通过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闽闽 《文教资料》2011,(31):134-136
出于对中国传统“棍棒式教育”的反思.以及对西方教育方法的片面学习,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却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实际上,赏识与惩罚是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艺术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国赏识教育的创始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南京婷婷聋哑学校校长周弘更是认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受到家庭的溺爱,经常是六个大人管一个孩子,使得他们在家庭里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目前,学校里又悄然刮起“尊重”、“赏识”的教育之风。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地位急剧攀升到极点,当学生听到家长、教师的批评或不合心意的话语,就离家出走或以死相胁。使很多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回避,当今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到了一个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被人肯定。”“赏识”就是肯定一个人最充分、最具体的体现。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赏识”是春风,能化解封冻的心灵;“赏识”是春雨。能滋润干涸的心底;“赏识”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6.
王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从您的提问中可以感受到您的爱和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下面,我们可以共同从这样一个我以为相当重要的角度来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7.
如今,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教育,面临“奖”与“罚”的选择时,大多数的教育者都会选择“奖励”,避免“惩罚”,杜绝“体罚”,学校和社会也是这样大力倡导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正如硬币也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举起“惩罚”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惩罚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通过类似视力矫正式的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觉改正,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由此看来,我们不但不应该丢弃惩罚教育,而且要合理地运用…  相似文献   

18.
惩罚是师生关系中最敏感的一项内容,也是当今社会较为凸显的敏感问题。它常常触及师生的情感世界,引起气愤、怨恨、恐惧、反悔、对抗等不良情绪。能否正确地使用惩罚,对师生关系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9.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变“惩罚教育”为“过失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心理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赏识和惩罚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讨论的焦点不应该是需要不需要那一方的问题,而应该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好二者关系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既要赏识,同时也离不开惩罚。关键是,以惩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