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面上正火着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甭管这本书叫不叫寓言,反正它是供成年人看的。故事梗概如下: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有两个小家伙是老鼠,一个叫“嗅嗅”,另一个叫“匆匆”。另外两个家伙则是小矮人,一个叫“哼哼”,另一个叫……  相似文献   

2.
时间:2006年6月22日,上午。地点:陕西省安塞县政府礼堂。……我们县档案局有一个名叫袁延峰的同志,他出版了本叫《档案映像》的书,昨晚,我看了很久,让我很感动!一个普通的档案干部,能扑下身子,把平淡无奇的档案工作总结的这么好,研究的这么深刻,太让人感动了!当前,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一天到晚只想着怎么跑官要官,再看看袁延峰同志。你们呢,你们能作出他那样的成绩吗?我建议你们,都抽出时间多看看袁延峰同志的《档案映像》这本书……他的成绩和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和发扬。包括我,也要向袁延峰同志学习……在这里,中共安塞县…  相似文献   

3.
谭燕 《新闻天地》2005,(8):48-50
偏、远、穷地区青年的婚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便让那些一心想谋取不义之财的人以可乘之机,骗婚团伙应运而生。他们四处寻找猎物,一位叫黎望春的年轻小伙不幸“中彩”,他在想到借助于政府、法律、公安时,他更想到了媒体的力量。媒体的力量是什么?当黎望春从本刊曾登载的文章中找到答案时,这便是社会赋予的媒体人在完成着他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栾轶玫 《视听界》2012,(4):125-125
早在2007年我就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舌尖上的中国》,书里介绍了中国的各类美食,看上去心驰神往,特别是书名,一看舌尖立即生出了滋味。6年之后这本书的题目成了一部纪录片的题目,而且这部纪录片一边走着法国戛纳的红地毯,一边走着中国互联网四通八达的网路,迅速蹿红,成为人们今日舌尖上不断翻飞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本书,叫《谢谢老谢》。这位"老谢",大名叫谢泉铭,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个子不高,但读完《谢谢老谢》一书,我想到的是鲁迅作品里的一句话:"需仰视方见。"我是认识老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0年吧,他在《解放日报》编文艺副刊。我已记不清是谁介绍我们相识的,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然清晰。那天,可能是我提到了报上一位女诗人的  相似文献   

6.
正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7.
正还没老就开始回忆了。都梁那年出版了他的第四本书,也正拍摄他的第三部戏。第四本书有两个版本:小说版叫《荣宝斋》,文学剧本版叫《百年往事》。因为气脉流畅,都梁的"文学剧本"可以当小说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百年往事》时图书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第15食堂曾有一位叫张立勇的厨师以630分的英语托福成绩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清华英语神厨"、"清华馒头神"。当他走进央视的《新闻联播》、《面对面》等一系列王牌栏目时,远在江西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老汉正在对着电视抹泪……  相似文献   

10.
怎样活     
作家贾平凹和一位女编辑合写了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学着活>.基本内容是以幽默和调侃的方式回答青年读者的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1.
“知识林”     
《世界之最》一书出版后,获得了江苏省颁发的奖品。后来它还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上展出。这本书的作者叫王林绪,是江苏徐州中学的地理教师。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140万字的科普读物,出了16本书,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了600多篇文章。王林绪的这些成就是跟集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书比人长寿》。的确,一本好书可以传之后世,生命不衰,远比人的寿命长。而一个优秀的刊物何尝不是呢?在中国近代期刊史上,《中国青年》就是刊比人长寿的一个特例。它从1923年创刊至今,跨越20、21世纪的八十五年。在八十多年的腥风血雨中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而青春常驻,容颜不老,至今仍然健康茁壮地成长发展着。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来讲道家文化的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如果不了解他,无从谈这个话题。在1910年的时候,有一位德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老子》,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说:“也许在老子的时代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老子,而在我今天写书的时代也还没有真正认识老子,老子属于未来,将来会有人理解他的思想。”今天离他这本书已经将近一百年了,现在能不能说我们已经懂得老子、理解老子?我觉得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当代道家文化的兴起,就是试图从新的时代去认识和理解老子。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了著名作家与翻译家高莽所著《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183;艺术大师谒拜絮语》一书。高莽是一位成绩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与翻译家,他的译著曾经感动过无数中国读者。他不止一次地参观过大量的俄罗斯墓园,并仔细研究俄罗斯知名人士的墓碑,他认为这些墓碑把死者引向天堂,并给世人以无限的启迪。而本书介绍的是19至20世纪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的生平及其墓碑。本书附有大量精彩的插图。  相似文献   

15.
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6.
对热点问题向来敏感的媒体,最近与赵忠祥先生叫上了板。其原因盖由老赵的两本书——《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引起。我和老赵熟识。在十多年前社会上盛传他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时,我们曾有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合作。不久,他拿出了自己的业务自传与我商量,能否在《青年文摘》杂志上摘登。大约是五年前的春节后不久,他又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想在自己业务自传的基础上,扩写成一本书,主要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随想,中青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档案》2014,(1):16-17
正成绩是干出来的,实力是拼出来的,荣誉是苦出来的。从业14年,他冲锋在前,一肩担当,不叫苦累,只为那无悔的选择。——"最美龙江档案人"评委会推荐词"田老虎",是同事们对军人出身的田文军的亲切称呼,这个一干起工作就不要命的"老虎",从脱下军装走上省高级人民法院档案工作岗位已经14个年头了。14年间,田文军始终像在军营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彰显着他一贯的军人本色。  相似文献   

18.
叶公超是民国英文系教授,深谙西方现代文学,他曾创办过《学文》。《学文》杂志率先发表国内意识流小说,重视新诗创造与翻译以及介绍了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它的这些特点与叶公超的文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叶公超通过《学文》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人,难免要做"分成两瓣的子爵"(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标题),化伦也不例外,他的一瓣用来严肃认真,另一瓣则用来天马行空,而这本书正是他天马行空的想像部分。一个人只有把这两瓣合拢,那才叫真正的完整。  相似文献   

20.
丑闻,绯闻     
他死的时候只有23岁。他叫朱玮钦,台湾省高雄县桥头乡人,笔名叫蓝玉湖,1990至1991年,他出了五本书,《郁卒》《蔷薇刑》《相爱的肩膀》《爱人》《狂徒的袖》,都已经绝版了吧。据说《蔷薇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