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制度及其对行为的规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制度,就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调整学校及师生行为的规则或规范的总称。教育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教育制度通过明确规定职责、权利、义务,使教育系统的每个个体或群体都明确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使他们的行为有规可循,从而对行为主体发挥着规训的作用。教育制度之所以具有规训的力量,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从教育制度的产生来看,教育制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是人们约定性的产物;二是从教育制度的性质来看,教育制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三是从教育制度的实施过程来看,教育制度本身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以及普遍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应遵循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受到学校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鄂汉东 《考试周刊》2013,(49):167-168
<正>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崛起于"众校之林"的核心要素。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我校践行了基于"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一、以制度文化创新建设为保障,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要创新"尊重生命、享受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学校管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在学校物质和硬件建设升级换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  相似文献   

4.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校园文化的定位。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育场”,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校风校貌,是具有教育、导向、凝聚、塑造、陶冶、激励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丛滨 《辽宁教育》2014,(3):22-23
正没有影响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学校现状,2006年我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口号,处处以人为本。七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命教育特色之路。一、生命教育之内涵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最突显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是基于生命的需求。我国的生命教育是舶来之品,其最早源于西方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需要关注生命,使学校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正确看待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培养和谐的生命个体,让个体更加焕发生命的灵动。  相似文献   

8.
1.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利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遵循和反映社会进步、教育发展规律的共性要求,又体现特定学校的个性特点。校园文化产生于学校,存在于学校,惠及师生,辐射社会。它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积淀,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品味、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水准及办学成果。一般认为校园文化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制度等硬件配置,是校园文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是由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风气、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良知先于教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之生命存在的特有方式,是生命实现其价值与意义的根本凭籍,其中教育理论的规范与指导不可或缺.但是受人之理性的有限和社会法律、制度漏洞的制约,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胜任这一使命.相比之下,教育良知在引导生命追求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显得更具有优先性.它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学者本着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分.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是学生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要遵循协调性、主导性、务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张伟斌 《教书育人》2012,(26):50-51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生命不保,谈何教育!让学生幸福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防震减灾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成为福建省首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并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东孚模式"为依托形成有特色的生命教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引领学校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是学生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要遵循协调性、主导性、务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学校文化,就是一个学校当中,隐藏于制度、管理、物质存在和校园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元素,就是一个学校教师身上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就是周围师生身上的素质修养和生活状态.学校文化不是一种显见的教育要素,但它蕴藏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校的教育活动,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及其学校生活样式方面也发挥作用.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地方,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建设的集合体,它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我们可以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信念、价值、态度、期望等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等;制度、仪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校园应用不能仅停留于教育理念的层面,必须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造与创新,以消除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教育制度及其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要使教育信息化从理念变成行为必须要有制度的创新,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做保证:一是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各种对学校和教师加强数字化校园应用具有激励意义的相关政策;二是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学校规章制度与教育行政部门所确立的宏观教育制度之间的匹配、学校规章制度与数字化教育理念之间的匹配,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内部个体行为规则之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存在于学校范畴里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由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形成了学校的独特风格,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陈冬 《江苏教育》2014,(10):62-63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提供给学生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接受美的熏陶,使学生自成高格;制度文化是构建系列的规章制度,形塑学生形象,规范学生行为,使得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组织中生活;精神文化是通过办学理念、学校风气、教育哲学等精神意识影响学生,春风化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由此可见,学校文化之要义就是通过环境打造、制度建设与精神陶冶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学生永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命教育逐步成为教育新热点,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能有效实现生命教育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开发与之相符的隐性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的开发有利于生命教育更全面、持久的展开;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从学科教学层面、课外活动层面、物质层面与行为层面开发,发挥隐性课程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早已引起了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它为教育改革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认为,搞好生命教育,要把握好"五大支柱":珍惜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独立自主(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