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创造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两者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乃至会误人子  相似文献   

2.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须有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质 ,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那么教师“一桶水”的质应达到什么要求呢 ?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的“一桶水”必须是新鲜的。我们知道 ,“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这都说明教师必须要精通所任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 ,如果满足于已有的知识 ,认为有了“一桶水”就能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得到“一杯水” ,而不求继续学习 ,给自己的“桶”进行装水、加水、换水 ,那绝不会如愿以偿的。因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教师只有不断…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2003,(11)
有一个说法,叫做现在的教师要“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意思是说过去强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快了,传播途径多了,即使有了“一桶水”也可能很快成为没有用的“死水”,学生只能在这种“死水”里讨生活,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这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质”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相似文献   

6.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7.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谙熟“一桶水”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对“一桶水”进行思考。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  相似文献   

8.
一、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更依赖于学生。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把知识含量高、讲授能力强、教学成绩好的教师称赞为水平高。民间之说是有“水”。水在自然界被称之为生命之源 ,在教育领域是否可以称之为艺术之源 ?教师的自学、进修深造、学历达标是为了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的教育高手又是能用一杯水  相似文献   

10.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何为     
对于教师,人们有许多美好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有一句非常朴素的语言,也道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这里成了“水桶”,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桶,而是盛装知识之水的“水桶”。“工程师”“蜡烛”  相似文献   

12.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这句名言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不可否认,它强调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在当今强调"学会"转向"会学"的现代教育中,"给水"不如"找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如让学生自己去  相似文献   

13.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观点早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自己有了“一桶水”,怎样倒给学生“一杯水”.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他们的“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呼唤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饱含很高的期望值。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要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更应该像天边的云彩,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彰显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更新观念和转变角色。  相似文献   

15.
过去20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的教学要求奉若圣明,并以此鞭策自己边教边学,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这“一桶水”满些,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再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教师,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王建磐提出: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  相似文献   

16.
一位有經驗的老教师說:要传授給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掌握‘一桶水’。”的确是这样,教师的任务是“傳道、授业、解惑”,通过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責任是极其重大的。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教师要把“傳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做好,就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場、观点和方法,而且要有丰富  相似文献   

17.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简清的语言、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方向,这是我读过《高效课堂22条》后对这句话的理解.过去人们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让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分装给学生,这也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出力不少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8.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者须有“一桶水”。为了学生的“一杯水”,教师必须充盈自己的“一桶水”,有了“一桶水’,才有可能给学生“一杯水”。一、“有水”须会“倒水”有这样一些教师。业务修养不错,知识水平不低,“桶里的水”很满,但就是倒不出来。讲课,或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或艰深晦涩,学生难以理解;或杂乱无章,学生理不出头绪。出现这种情况,是教者只重视“有水”,而忽视或不善于“倒水”造成的,实际上这是教者没有把学和识很好结合起来。“学”一般指所任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是从前人那里继承…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而创造教育则认为,要以教师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子女也是这样一种关系,这就是辩证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  相似文献   

20.
谁都知道,教师要胜任教学,首要的条件是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然而,教师的“一桶水”要变成学生的“一杯水”,还有个如何“倒水”的问题。即便“倒水”得法,能注满学生的一杯水,那还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光靠教师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