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玛格丽特·海琴斯·桑格(Margaret Higgins Sanger),美国生育控制和生育教育的积极倡导者。1879年9月14日出生于纽约,1966年9月6日逝世于亚利桑那州。玛格丽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美国妇女健康问题、避孕事业及相关教育,这是缘于她的母亲因结核病而死。玛格丽特的母亲一生18次怀孕并生育了11个孩子。正是目睹了母亲的惨剧,她决定在美国让妇女拥有包括在她们自己性生活上的部分决定权。  相似文献   

2.
在加拿大现代文学史上 ,出现了像玛格丽特·劳伦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艾丽斯·蒙罗等一批出色的 ,享有国际声望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目光不断发掘女性意识和女性世界的种种问题 ,塑造了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向读者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妇女画卷。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才多艺 ,已发表了十多部诗集、多篇长篇小说、无数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及文章 ,曾两次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的殊荣。她在系列叙事诗《苏珊娜·穆迪日记》中所塑造的形象苏珊娜·穆迪被称为加拿大人的原形。  相似文献   

3.
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她三次连任首相,创英国近代政坛史上的最高纪录。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撒切尔降生在离伦敦一百多英里的格兰瑟姆市。这是一个至今只有二万八千多居民的小城市。她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出身于贫困的鞋匠家庭。他靠个人奋斗,做过杂货铺,担任过市议员、市长、法官等职。他一生奋斗的精神和来之不易的成就,对于女儿玛格丽特的成长,就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榜样。父亲罗伯茨一向爱好读书。玛格  相似文献   

4.
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莫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5.
桃树街(Peachtree Street),没有桃树。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然而,如果街道有记忆的话,到如今,桃树街上想必仍充满着关于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回忆。这里依稀留下她的足迹,空气中似乎还回响着她脆亮的笑声,即使走到人生旅途终了,她也是躺在街心,仿佛舍不得离去。  相似文献   

6.
近500年以来,人们凝视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时始终感到困惑。初看上去,她在微笑;尔后笑容消逝;片刻之后,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这位女士的脸上究竟有什么?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如何捕捉到如此神秘的表情,为什么其他画家迄今为止都没有复制出它呢?意大利人用sfumato,即“晕涂法”,来解释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其意义是朦胧、含糊和令人遐想。但是,哈佛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现在有另一种更为具体的解释。她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并不是因为她的表情模糊朦胧,而是我们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使然。利…  相似文献   

7.
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的总裁戴维·奥格尔维有个习惯:向每一位新任经理赠送一件礼品——木娃娃。这件礼品意味隽永 大娃娃里有个中娃娃,中娃娃里有个小娃娃,小娃娃里有一张字条:  相似文献   

8.
殖民时期的文学并不是纯文学,其主要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赞美上帝.如果文学作品不是以此为主题,它也就失去了文学性.所以,这一时期的最伟大作品科顿·马瑟的《新英格兰的宗教史》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集子.它涉及了历史、野史、人物传记、恶魔传说以及布道和神学等领域,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目的:歌颂上帝和那些效忠上帝的人.当然它们都反映了马瑟的清教徒观点.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殖民史》和约翰·温思罗普的《日记》则记录了上帝的无限威力.不知为什么,可能就是由于朴实的语言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忠诚使这两部作品在文学中占据上游.与此同时,塞缪尔·塞沃尔的《日记》和佩尔斯的《日记》都是同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是这一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上帝的忠诚.但是殖民时期的诗歌却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的《判决日》“用诗歌描述了这最伟大的、最无可辩驳的上帝的宜判”.这部诗作把木马摇动似的旋律和这一神圣的主题荒唐地结合起来.安妮·布雷德斯瑞特偶尔把韵文和诗体混合,所以她的“四位一体”的废话诗篇(如《四个君王》、《四季》等)显然是关于文学史的,而不是文学本身.出自罗杰·威廉姆斯和约翰·考特恩的小册子记录了他们在神学上的分歧.还有约翰·艾略特的《印地安语法》、韵文  相似文献   

9.
一、复习 ,构筑体系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女孩悲惨的生活 ,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 ,你觉得她怎·················样?· 生 :我觉得小女孩非常寒冷 ,因为寒冬腊月她竟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生 :我也觉得她非常寒冷 ,你看她又冷又饿 ,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 ,蜷着腿缩成一团。生 :小女孩非常饥饿 ,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上一点东西。生 :小女孩非常痛苦 ,富人家都在忙着过年 ,可她直到天黑了还光头赤脚在大街上走着。生 :我觉得她非常孤独 ,富人不把她放在眼里 ,连小孩也欺负…  相似文献   

10.
1925年10月31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出生于英国中部小城格兰森一个寻常百姓家。祖父是鞋匠,父亲艾尔弗雷德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杂货商,母亲婚前当过裁缝。玛格丽特既非名门望族之后,又非富商巨贾之女,在英国,出身如此卑微的女子,要想登上国家权力之巅,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难怪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对此曾大为不解:“一个杂货商之女,成了一国之主,岂非咄咄怪事。”然而这毕竟是事实。理性地分析玛格丽特成功背后的原因,考察她幼年时若干史实,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她自幼所受家庭教育及家风的熏陶,使她走上了仕途之路并取得了卓著的政绩。  相似文献   

11.
朱小苑  李春 《新高考》2010,(9):56-57
《茶花女》由法国作家小仲马于1848年创作。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  相似文献   

12.
主要探讨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与印度支那特殊的亲近关系及其在杜拉斯创作上的延伸与影响 .通过写作来观照自我的杜拉斯 ,经由印度支那的童年回忆与内心的幻化 ,通过不断的自我书写 ,而成就了一个关于她和印度支那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玛格丽特&#183;杜拉斯自身经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以及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对中国这片充满神秘的东方土地的描写,均使其文学中呈现出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同时也表现在作家的生活和回忆之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玛格丽特&#183;杜拉斯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也为她赢得了广大的中国读者。当玛格丽特&#183;杜拉斯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从作家的中国情缘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解读,也是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涅米罗维奇·丹钦柯墓碑》是苏联著名雕塑家伊万·德米特里耶维奇·伊万诺夫(1887~1941)的作品。涅米罗维奇·丹钦柯是俄罗斯著名女演员。雕塑家将她的白色大理石浮雕像,镶嵌在黑色的长石上。涅米罗维奇·丹钦柯的前身紧贴着黑色的碑石,似乎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进象征死亡的黑暗之中。她轻轻地回首,像是在向人生告别,俊俏的面容中有一种淡淡的哀愁,目光里流露出对生活的眷恋。她的秀发如起伏的波浪。浮雕虽然只是半身,而且只见背部,但透过她从肩上自然下垂的宽宽的衣褶,我们仿佛看到了涅米罗维奇·丹钦柯苗条匀称的身影。雕塑对生与死意…  相似文献   

15.
推荐指数:★★★★导演:迈史尔·莱拜克类型:喜剧/幻想发行:迪斯尼影业主演:蒂姆·艾伦安·玛格丽特又是新一年的圣诞节了,今年,我们亲爱的圣诞老人斯科特·卡尔文决心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家庭聚会。上一集中被赶跑的克隆版圣诞老人杰克·弗瑞斯特依旧没有放弃他想要取代圣诞老人的阴险梦想,又带着一套阴谋诡计卷土重来,这次除了取代斯科特之外,杰克更大的梦想是要控制整个北极。斯科特和他的儿子查理,前妻劳拉·米勒,前妻的丈夫尼尔·米勒,加上小矮人头领柯蒂斯,在与邪恶的杰克作斗争的同时,度过了一个充满惊奇与冒险的圣诞节……逃跑的克隆圣…  相似文献   

16.
新小说派     
流派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法国文学界出现的一支新的小说创作流派。以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陶、克洛德·西蒙、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法国文学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  相似文献   

17.
马龙·白兰度是好莱坞大紫大红的人物,但他却教子无方。他让危地马拉的仆人照料两个孩子,自己却不尽父亲之职啊。悲剧终于在马龙·白兰度的家庭里发生了。他儿子克里斯琴因故意杀害他姐姐沙伊安的情人达格·多勒特被判10年监禁。达格被杀,使沙伊安十分震惊,以致受不住这场打击,在塔希堤岛上吊自杀了。然而,克里斯琴对此并不懊悔,他认为达格该死。更使人惊讶的是他对沙伊安的死也没有丝毫自责。甚至骂她是荡妇。他说,要不是沙伊安跑来说达格打了她,他不会替姐姐出气杀死达格而进监狱。克里斯琴本应判比10更长监禁,但他的律罗伯特·夏皮罗得到…  相似文献   

18.
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乱世佳人>里塑造的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她敢于反叛传统,冲出"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敢于走出家庭,投身于"男权"世界,为争取女性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奋斗.同时,她在爱情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彷徨和迷惘.她所奋斗过的足迹其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见封面图):约翰·马瑟(左图)和乔治·斯莫特(右图),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所遗留下的布满整个宇宙空间的热辐射,反映的是宇宙年龄在只有38万年时的状况,其值为接近绝对零度的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总体是均匀的,到处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起伏变  相似文献   

20.
杨刚同志辞世已经二十五年了,人们都在怀念着她,不论是中国的朋友或国际友人,以至于中央的领导同志,都痛借她过早地离开人世。海伦·斯诺就这么说:“她死得太早,太可惜了!三五年她同我分手去天津,三八年我们又在上海见过一面,四四年她在大国还来夺过我。@…··”胡续生同志在《追忆杨丽》一文中说:“毛主席在杨刚逝世后很久,还惋惜她过早去世,……说杨刚是他所器重的女干部之一。”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