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之邦。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之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民学习能力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基础,善于学习的民族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国政府要把沉重的人  相似文献   

2.
3.
建立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潮流.教育部组织研究撰写的<全面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报告中指出:今后20年,我国政府将实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宏大战略目标,即全面创建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使中国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之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目前,全国各地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问题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已步入了终身教育的时代,社会也要成为学习化的社会。本文首先对终身教育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理清了它与传统教育的界限,接着论述了实施终身教育的内在必然性,并介绍了终身教育的发展概况,阐明了发展终身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最后简单勾勒了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要点。  相似文献   

5.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庄毅 《继续教育》2002,16(6):22-24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模型以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大型企业提出要建立“学习型企业”,许多国家政府及其领导人提出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学习型社会”。2001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海、北京、苏州等大中型城市也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学习将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的一生将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而是强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作为终身教育重要基石和实现手段的继续教育,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将发挥什么作用,教育培训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成为广大专家、学者思考的热点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了庄毅等5名专家、学者有关“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文章,一并刊发,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作进一步思考,激发使命感、责任感,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学  相似文献   

6.
李广田 《函授教育》2003,7(4):58-59
党的十六大已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今后奋斗的目标。本文论述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文化条件以及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成人教育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构建终生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小康社会与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①在经济方面我们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②在文化方面则“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③这就使得“全面小康社会”、“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一、信息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大约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学会种庄稼,这引起了农业革命。在200—250年前,人类释放了蒸汽的力量,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进入了即时通讯的时代,这引发了信息革命,从而世界将永远不同以往。农业社会的最大财富是土…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成为我国教育-社会发展的崭新视野和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已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今后奋斗的目标。本论述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化条件以及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成人教育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构建终生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有着相同的理念和目标,但在出发点和侧重点方面又有所不同。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不竭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长效的外在支撑体系,二者有机统一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国际教师教育终身化趋势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我国需要对教师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师范教育的职前、职中和职后的培训,建立师资培养专业化,科学建构我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是各级政府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天津市和平区通过试点、全面启动、深化发展和提高四个阶段,创造性地探索出不断提高认识,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与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工作目标的新思路,完善了全民学习新体系,取得了教育与经济、与社会紧密结合和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的一个战略性和历史性的任务,毫无疑问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之一,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一个闪亮的光点,引起全社会各行各业极大的反响和呼应,一个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高潮即将来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更加光荣,科教兴国的战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有了更加美好的前景。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各项教育工作就应该围…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过去人们通常以为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只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该文则从多个维度论述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特别是人学的内涵、意义与价值,给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成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其中文化目标包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民学习,指的是学习主体的范围,它要求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人人都要学习,大家都来学习;终身学习,指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我国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就…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大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轴心机构,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在树立学习化社会思想观念,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为社会普遍关注.明确其内涵和特征是建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分析建构这种社会的根本原因和相关因素非常必要.通过利益机制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合理调整教育布局、改革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是建构之保障.  相似文献   

18.
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融合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是形成学习型社会必须存在的物质条件。同样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理想的鼓舞和促进下,更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理念与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终身教育已被人们视为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也被认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在世界潮流下的一种明智的政策选择;另一方面从发生学角度讲,也是人的未完成性、全面发展性的客观选择,更是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策略上,要着眼于转变教育理念、拓展学校功能、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创建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在生产力、教育体制改革上的创新方式。为了实现我国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所以在本文中,从多种角度对两种体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创建的具体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