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兰迪的绘画质朴无华,造型简约,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的深层意识,在精神境界、艺术追求上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逸品"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绘画,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感觉表达,注重画面的空间处理,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其画面风格的形成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在笔法表现上简洁、概括,具有写意性的东方特点;受到形而上画派的影响,画面具有形而上风格的特点;受到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影响,注重画面的情绪表达和画面空间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20世纪绘画大师莫兰迪静物作品构图空间秩序感的艺术特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平衡感、协调感、空间感的艺术规律在莫兰迪契而不舍的艺术创作中的天才发挥。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独特文化价值的艺术精神也对世界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有"苦行僧画家"之称的乔吉奥·莫兰迪就是东西方艺术共同滋养出来的巨匠,他的静物造型简单独特、微妙的色调运用。把形与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回归到用视觉观察纯粹的形体世界。而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里传统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本文以分析莫兰迪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乔治·莫兰迪的绘画给人一种宁静、淡逸的感觉,他终其一生追求着、开拓着一种宁静淡泊的境界,在艺术追求上与中国"文人画"之"逸品"近乎一致,其画面中所透出的幽雅、恬静,无不与东方审美特性相契相合,无论是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他画作中流露出的那种孤索淡寂,抑或对画面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处理都更接近东方式的静观.  相似文献   

7.
乔治·莫兰迪的绘画给人一种宁静、淡逸的感觉,他终其一生追求着、开拓着一种宁静淡泊的境界,在艺术追求上与中国文人画近乎一致,其画面中所透出的幽雅、恬静,无不与东方审美特性相契合,无论是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他画作中流露出的那种孤索淡寂,抑或对画面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处理都更接近东方式的静观。  相似文献   

8.
周云 《考试周刊》2008,(1):184-185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隐士可以说是一种很特殊的群体,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遍观中国美术发展史,不难发现,在画史上起到至关重要影响的往往都是那些隐士型画家们.本文旨在通过对文人隐士这种特殊文化群体的内在分析,从而认识到隐士及其思想对中国画品和画风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使得元代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隐逸心态,山水画多表现隐居题材。"元四家"的山水画以简淡的笔墨,营造萧疏简远、平淡清旷的意境,形成了各自独特风貌,使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抒情写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标志性特征,"逸格"成为了文人画家追求的目标,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结合中国画论中有关“逸品”的一些重要论述,从“逸品”涵义的“多义性”和“历史演进性”两个方面,并结合画论中的“神逸之争”,对“选品”这一概念的审美内涵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逸"作为审美范畴由唐代提出,但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是历史上的宋元时期。"逸"在宋代的"神逸之争"中因文人画的出现而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元代四大家又将高扬主体情志之"逸"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可见宋元美学对"逸"的推崇。"逸"的升腾标志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理学的思想统治是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但对"逸"过度推崇,以贬损、否定客体来高扬主体,以与客观现实相背谬、相抗衡来舒张自我主观世界,则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甚至将"逸"引向狂怪、幽僻的歧路。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兰迪·鲍什2008年7月25日早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教授兰迪·鲍什(Randy Pausch)在家中逝世。他的"最后一课"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极广,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人们亲切地称他为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赣语上高话的"莫"是个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表达了"否定性意愿"的语法意义。"莫"字句因人称、否定对象等句法环境的不同,其语法意义、功能又可分为四类:否定性意愿"莫"字句;否定性警告"莫"字句;否定性评价"莫"字句;否定性估测"莫"字句。否定性意愿"莫"字句的主语一般是以第二人称为主;否定性估测"莫"字句的主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可以充当。赣语上高话表祈使否定的"莫"字句是由全量否定代词发展而来,这反映了语言学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史荣利 《文教资料》2008,(23):85-86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史上,"莫"具有名词、代词、副词三种词性。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莫"用作时间名词;在上古汉语中"莫"主要用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在中古汉语中"莫"用作副词的用例明显增多,而且根据其在句中的不同作用,又细分为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表揣测性疑问的语气副词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学校和广大教师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积极性,涌现出许多先进的课改经验。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中,也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偏离了课改的初衷,将课改变成了包装学校门庭的外衣,甚至成了商业盈利的噱头。于是,五花八门的“理念、思想、模式、现象”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阵子,似乎不喊一些口号,不生编硬造一些概念,就是没有教育思想,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改革,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喧嚣声中迷失了方向。教育是科学,首先是因为它自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违背规律,搞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就是对科学的漠  相似文献   

19.
从语法功能来看 ,“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 ,“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 ,“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 ,是代词 ;作状语时 ,是副词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