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之中向人们启示了康普生家族衰败与当时社会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引发小说主角凯蒂与其社会价值产生冲突,且在此情况下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对其十分冷漠,各自为营。甚至凯蒂的哥哥与母亲为了利益丝毫不顾及亲人之情冲凯蒂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导致凯蒂命运的悲剧与人生的沦丧。本文阐述了《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之中凯蒂、康普生夫人和昆丁、杰生的不同性格与命运,并以此解读当时社会中的各种思想价值及人物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惊世之作。小说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出现在人生喧哗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骚动不安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作为意识流文学大师,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并运用有限的视角,使小说中四个独立人物用各自的方式看待现实,因而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现实中。时间在这里由一种特殊的形式呈现,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使小说充满了"不确定性"。主人公、情节、语言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使文本隐含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倩 《现代语文》2006,(6):88-89
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他擅长用神话模式和宗教典故把作品构筑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重要著作《押沙龙!押沙龙!》(A b s a l o n,Absalon!),《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就直接或间接取名于《圣经》的故事;《我的弥留之际》(As I LayLying)中的葬礼行列又能使人联想到《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那漫长而神圣的灵魂跋涉;名作《喧哗与骚动》(TneSound and the Fury)中引证了大量《圣经》典故,作家有意无意地对圣经文学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希翼借此来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内容。一人物…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除了题材、构思的独创性以外,鲜明、独特的东西还见之于他的语言风格,本文试图从作品中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子、超凡脱俗的比喻、丰富的词语等方面说明其语言风格上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用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南方大家庭和南方社会旧秩序衰落的小说.本丈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权社会中女主人公凯蒂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分析,揭示出福克纳本人对南方社会及其摧残女人的错误的妇女观的批判以及自身对女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7.
语料库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来分析文学文本。文章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和Ant Conc,对《喧哗与骚动》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以及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语料库检索软件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为深刻解读该作品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全新的角度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奇书。它一反过去小说单一视点的叙事方法,采用了多视点、多角度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展示出美国南方庄园主没落衰亡的重大主题。其对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与重大革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我国研究者对它十分重视,1980年以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福克纳研究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使人忽略了小说人物塑造上的浓厚的男权意识。作为一名女性读者,笔者将在本文中重新审视关于凯蒂的每一个故事情节,挖掘扎根于女性经历中的故事,倾听被湮没了的凯蒂的声音,来解读福克纳塑造凯蒂这一形象所带上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怀着无限悲凉悯恤描绘出的康普生一家的受难图。他摒弃传统小说全知式细节描写,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阴暗混乱的“意识流”上。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更替,捕捉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多侧面立体地凸现人物,揭示精神极度空虚苦闷的西方“现代人”的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哲学探讨超验的对象,崇尚理性主义,而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哲学研究应回到现实的经验世界,以关注人的存在为前提,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在人生的过程中形成,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而非抽象、绝对的理念。本文立足于对《喧哗与骚动》中两位主人公昆丁与杰生人生的存在主义解读,剖析了在一个经历着巨大社会变革的时代,两位主人公在面对荒诞的世界和人生时,如何选择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存在方式,从而在他们的人生过程中展现截然不同的善恶本质。  相似文献   

13.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出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的一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以一个家庭的“喧哗与骚动”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精神面貌。福克纳运用现代派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首先,福克纳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而这又不同于乔伊斯等人“流水帐”似的“意识流”。他先用“意识流”手法勾勒出一个梦幻般的、模糊不清的情节,最后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写法,真实“意识流”所造成的空白,使朦胧的故事全貌逐渐显现出来,变得明朗而清晰。其次,福克纳注意运用“时序颠倒”的手法。他摔碎了时序的“框子”,从而轻松自如运用那种“.出众的艺术”来描绘那个年迈而“生死的世界”,借以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欣赏与理解福克纳的杰作《喧哗与骚动》,章采用普遍分析与典型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基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达到了对福克纳进一步了解,获得一种新认识的效果,对于欣赏和理解福克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采用普遍分析与典型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说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墓督教原型人物和意象的象征意蕴,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他自己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喧哗与骚动》(The Soundand the Fury)中所体现的新历史主义倾向。从班吉(Benjy)、昆丁(Quentin)和杰生(Jason)这三个叙述者入手,揭示福克纳对高歌猛进的北方工商资本主义主流话语的颠覆和对抗,解构了美国政府宣扬的内战胜利和资本主义进步的"单数""大写"历史;通过对迪尔西(Dilsey)形象分析,探讨南方庄园经济解体之后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言语与行为。这些不同的言语和行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美国旧南方家庭关系和其中的感情纠葛,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旧南方社会中理想与现实、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并不只是反映了南方社会的没落,而是通过对南方社会没落的反映,潜在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的悲剧性存在状态-苦熬。如何面对苦熬,或者说如何熬的问题,是每一个康普生家族成员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自1929年面世以来,就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结构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并在逐日深刻、多元的阐释中展现出它惊人的理论空间。本文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借用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自我理论,对这部小说中昆丁、杰生、班吉三个人物进行分析,以揭示在他们将欲望投向凯蒂的过程中,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坍塌。  相似文献   

20.
《喧哗与骚动》具有融贯古今的文体风格,作者福克纳将详尽的评述性文体和切实的口语文体结合起来,所以他的叙事语言既有莎士比亚的富丽堂皇,又有戏剧性处理的特点从而避免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复制的松散与不连贯和戏剧描写的直露,表现出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