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先生把“教学做”看成一件事,他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对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知识获得、重本轻实践、重接受轻创造、重占有轻思考、重考试分数轻知识运用,  相似文献   

2.
朱慧敏 《小学生》2022,(11):19-2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相关教育观点中的三大观点之一,与当代教育融合对比来看,“教学做合一”中所体现的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整合于一体,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教学做合一”理念,通过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季湘 《新疆教育》2012,(13):40-41
本文针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实践,初步总结对学生进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4.
朱肃霞 《现代教学》2009,(11):44-4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他本人虽没有留下正式意义上的界定,但他在1931年8月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关于“教学做合一”的论述,可以说是最为精到和全面的概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相似文献   

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它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适应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做合一”对生物教学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陈开养 《生活教育》2013,(12):18-20
摘要:“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了“试·研·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做”、“研做”、“创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目标。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试?研?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这一话题,从"走进生活,初尝‘教学做合一’带来的甘甜""激烈争辩,欣赏‘教学做合一’盛开的鲜花""引领练笔,收获‘教学做合一’丰硕的果实"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实践,初步总结对学生进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8.
“教学做合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笔者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解为“做中学”,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9.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体验、理解和反思的现实过程,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打造“做数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样态.基于此,文章简述了“做数学”理念及基于其的课堂教学样态,并从学科融合教学、创新数学实验两个方面分析了“做数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样态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2、“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1917年陶行知回国全身心投入实践。从知行合一到行知合一的完全转变决定了他从事民主教育的一生。在从事民主教育的三十个春秋中.他又丰富了“在做中学”.从而以“教学做合一”为切人点进而创立“生活教育”。回国伊始,连续两次演讲,第一次演讲阐明了中国的教育是:格物致知和试验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2.
"把"字句受体前"个"字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受体B前出现量词“个”可以表示“不定指”,但这并不能概括其所有的 “个”字功能。“把”字句受体B前的“个”还存有何种别样功用,这是本文所要着重揭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隐藏在温情背后--《社戏》与"救救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社戏》并不仅仅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简单抒情美文,作者出于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从“幼者本位”出发,运用高明的对比手法,通过描写一个远高尘翼的理想社会,塑造一系列天真活泼、纯洁自然的儿童形象,来意出他“救救孩子”的呐喊,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鲁迅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角度辨析了"一塌糊涂"和"昏天黑地"这两个词在作程度补语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苏辙《春秋集解》依据《左传》,以史事为基础,而参以公羊、穀梁、啖助、赵匡、陆淳诸家之说,在舍传求经的学术风气中独树一帜。在注解《春秋》上,苏辙以例解经,以礼为断,简洁平实,主以人情,尤得《春秋》之旨,对后来的《春秋》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前,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成功否定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的"两个凡是",赋予两个凡是新内涵,简忆华国锋当年提出的"两个凡是",微探新的"两个凡是",体会新的"两个凡是"蕴含的重大意义,驻足今日,回首过去,从"两个凡是"到新的"两个凡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党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其"人民利益观",在实践中也无时无刻不践行其"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17.
马建忠在区分转词和止词时,使用了形式和语义两个标准。同属于双宾语的句式“子哙不得与人燕”和“后稷教民稼穑”在《马氏文通》里,“人”和“民”分别被看作“转词”和“止词”。本文分析了这两种句式的差异,同时解释马氏这种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选择连词"其"和语气副词"其",是古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两种虚词用法,在某些具体文献用例中,"其"字到底用作选择连词还是语气副词往往难以识别.作者试从二者的源流关系和它们的现代汉语译文等角度,分析造成二者难以识别的原因,并由此探求在具体文献用例中怎样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农村公共产品的两大参与主体——乡村官僚和农民出发,以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以及“公地悲剧”为角度,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寻求克服困难的欲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当把这个结论还原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去的时候.就给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课题。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入中共党史学研究的视野,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范式,又更新、完善了原有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