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乒乓球课是笔者所在学校体育学科开设的特色课之一,我有幸担任一年级的乒乓球特色课教学。我用心去教学,让学生们快乐地学打乒乓球、开心地练习乒乓球、从小爱好乒乓球;我用心去教学,快乐着一年级孩子们的文明有礼、常规形成;快乐着学生们对乒乓球学习的极大兴趣、对乒乓球练习的认真专注;快乐着学生们对乒乓球球性的逐步熟练、对发球接发球的点点进步……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3,(5):146-146
夏娃姐:你好! 我在众多乒乓球友的帮助下,在洛杉矶开了一个乒乓球俱乐部,会员大部分都是华人,也有一些当地的美国人。2011年中美乒乓外交的时候,黄飚领队带领中国队全部团员包括张怡宁、刘国正、陆元盛、梁戈亮等人作为我的娘家人(对于在海外的我来说,中国乒乓球队就像是我的娘家人),到俱乐部看望我,并为俱乐部的人们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另外,他们还和我们的会员打了交流比赛,这不仅让当地的乒乓球爱好者大饱眼福,也使得他们领略到了奥运冠军的风采。要知道在乒乓球落后的美国,即便洛杉矶有很多的华人乒乓球爱好者,可是,也很难得有近距离目睹奥运冠军的英姿以及和他们握手拍照的机会,更别说与他们“切磋球技”了。无论对于我、我们的俱乐部还是洛杉矶的乒乓球爱好者们,这都是莫大的荣幸。  相似文献   

3.
感谢乒乓     
《乒乓世界》2008,(11):146-146
Lixiang:从张怡宁第一次打世乒赛开始.我不仅认识了她,也爱上了乒乓球。虽然我球技不高。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乒乓球的热情,每个月底是我最开心的一刻,因为会有一本名叫《乒乓世界》的书陪我分享着国手们的喜怒哀乐。欣赏这些的同时,乒乓球也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学着刻苦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一九九五年,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年。因为我和我的队友们在天津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终于夺回了国人已失去六载的斯韦思林杯!并且,我还在这届比赛上,获得了男子单打的世界冠军和混合双打的亚军(与邓亚萍合作)。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们数学教师,从小就酷爱乒乓球运动。我的乒乓热始于六十年代,那时在苏州市三中上学,正是我国乒乓球男队雄团国际乒话*肘。而我与“国城”真正结下不解Z绿是《夫于如何n乒乓球》一文。这是当时的日家男队主力运动员徐寅笠给立队介绍经领的一篇讲话稿,由于“讲话...  相似文献   

6.
苏斌 《乒乓世界》2014,(9):152-152
苏斌刚接手张寒(被派往巴黎驻站)的角色,成为新华社跑乒乓球口子的记者。这月的乒超联赛总决赛,是他第一次与一众乒乓球记者汇合在—起报道乒乓球。苏老师从最开始还有点腼腆。到后来成为记者们聊天过程中的“捅刀”高手,瞬间让我(本版编辑黑妹)有邀请他写随笔的冲动。不成想,拿到苏老师交来的随笔,感觉果然又被他玩儿了,能把随笔写得如此正经、可媲美新华社赛事稿的,也只有苏老师了。看来,苏老师逗比的精神还需要多约写几次彻底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7.
我算得上是个乒乓球酷爱者。虽已75岁,仍常挥拍上阵,连续打上10局不离球台。数十年来,曾多次参加各种比赛,时有败北,亦胜过诸多高手,夺过冠,捧过杯。说起打球,我在浙江老家上小学时,就对乒乓球有了兴趣,常与同学一起玩,在一次全校比赛时,我意外地打败了所有对手,从此便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进人中学,正值抗战爆发,校内条件较差,无处打球,就常对墙练打球动作。建国后,1951年我在本溪钢厂当会计,看到厂里有乒乓球室,便又拿起了拍子。1955年第一次参加厂职工乒乓球比赛,我打了第三名;次年代表厂到本溪市比赛,接着代…  相似文献   

8.
上小学的时候,常做乒乓球冠军梦。那会儿,正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作为国球,乒乓球已非常普及了。每每听老师讲乒乓国手们在世界大赛上的风采,心里就常想,什么时候我也去拿他个世界冠军。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公社要组织一个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我有幸被教练选中...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78岁,耳不聋眼不花,而且体轻如燕,身体非常健康,我的养生方法就是打乒乓球。退休前,我便有打乒乓球的爱好,午休时,经常和同事们打上几拍。退休后,没有其他的工作和活动了,我便把打乒乓球作为锻炼养生的一项主要内容,坚持每天到单位的老年活动室去打一个多小时的乒乓球。而且,我还被吸收为单位老年乒乓球队的队员。在去年秋季单位举办的老年乒乓球比赛中,我获得了70岁以上老年人单打第3名。通过近20年的打乒乓球锻炼,使我增强了体质,充满了活力,有一种越活越年轻的感觉,最明显的有4种体会:一是头脑反应灵活。乒乓球运动不单纯是一种身…  相似文献   

10.
<正> 乒乓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受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学生们想随时练习是有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人经过研究,设计了两种有趣的“龙川乒乓”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关于运动项目名称的说明: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物,当今已成为中国的象征;川是指河流,有穿流运动之意,而乒乓球的运动也是一种来回往返的运动,为区别于通常的乒乓球运动,故取名为“龙川乒乓”。运动器材:1.反弹板一块,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身体素质训练是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乒乓球运动迅速发展的形势,八一年以来,国家体委有关部门在全国业余体校乒乓球比赛中增设身体素质测验,并且与比赛成绩综合计算最后决定总名次。身体素质测验有以下内容:短距离和中长距离跑、步法移动、掷垒球、双摇跳绳和仰卧起坐。六年来,这些内容不仅是各级少体校训练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有些省市甚至将此作为选拨优秀运动员的标准之一。然而,它的实用性、可行性究竟如何,还必须经过实践进行检验。根据我个人几年来的实践体会,并综合为数众多的同行们不同意见。我认为这一测验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首先运动成绩的好坏与身体素质得分高低没有表现出相关一致的趋势,同时也未发现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测验  相似文献   

12.
夫妻乒乓缘     
谭世光 《乒乓世界》2008,(3):152-152
自从1959年3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后全国人民的乒乓球情结就被带动起来.我也是从那时起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在武汉体院读大学的我学起了打乒乓球,没想到这一打倒成就了我的一段姻缘.  相似文献   

13.
儿时我非常爱打乒乓球,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姐姐所在的学校天天演样板戏,虽然我常去玩,但最吸引我的还是打乒乓球。我们这儿有乒乓球业余体校,看着那些跟我差不多的孩子打球,我的心里真是痒痒。后来我家下放农村,便连乒乓球也看不见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望着她那忽闪的大眼睛,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让她打乒乓球。巧合的是:女儿的生日与邓亚萍同一天!为了培养女儿的球趣,女儿还不会走路时,我就常抱她到乒乓室看人打球,每次看球女儿都不肯回家,我非常高兴。女儿四周岁那天,我送她去学打球。教练员是一…  相似文献   

14.
夏娃 《乒乓世界》2014,(2):74-76
采访过很多次乒乓球比赛之后,我发现乒乓圈最喜欢拍照片的群体是裁判员。我说的拍照片,不是指摄影,而是被摄影。在检录处,跟挑球的、候场的世界冠军拍;碰到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这些前辈,轮流上前合影。我知道这是他们出于对世界冠军们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些合影还可以让亲朋好友分享自己身为乒乓球裁判员的骄傲。但我以前不太理解的是,无论是几十个人参加的业余小比赛,还是规模盛大的世界比赛,裁判组都会在密集的比赛日程中找出时间来拍一张集体照,很多人差不多年年部见,集体照次次都拍。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乒乓球活动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与利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竞赛与观赏     
《乒乓世界》开辟了“我说改革”专栏,很好,为广大乒乓球迷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的园地。我是一个有五十年球龄的老乒乓球迷,至今仍坚持乒乓球运动,受益匪浅,并有两项与乒乓球有关的实用新型专利,对乒乓球的一往情深是难以言表的,所以对乒乓球运动的改革也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17.
趑爽 《乒乓世界》2010,(8):135-135
7月5日,对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狂爱乒乓球的我走进了《乒乓世界》编辑部,成为了一名实习生。这意味着在这段时期里,乒乓球将成为我的事业,一想到这,我就激动无比。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地的中小学对于体育运动愈加重视。其中乒乓球运动因其设备简单、室内外皆可进行、运动量适中等优点,在校园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西关中学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却不尽人意,目前学校中的乒乓球相关器材场地匮乏,体育课里也没有开设乒乓球专项课,所以该项目的课堂练习与比赛极少开展,学生们只有在课余时间自发地进行乒乓球运动。为此,本文就乒乓球运动在青岛市西关中学的现状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青大附中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一名体育老师身份进入河海大学的第一天,顾巍翀就对刚刚认识的学生们说:“来到这个大家庭,是我们之间的缘分。”为了这缘分,顾巍肿在这座校园里深耕细作了将近20年,把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乒乓球队带得虎虎生风。事实上,顾巍翀与乒乓球、与河海大学的缘分的确深厚,每一次都像是冥冥中注定了一般,说来就来了。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真正迷上乒乓球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为抢球台连饭也顾不上吃,因为某个际遇巧合参加了乒乓新团,又缘于乒乓球而结交了一群“死党”,而这些,是你我都曾有过的大学乒乓生活,本文作者大学时是学校乒坛的活跃分子,他讲述了自己对那段时光的深深眷恋之情,谨以此文,献给曾在大学,正在大学的乒乓球迷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