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应努力使学生获取现代社会中的生命知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利用学校体育中的挫折教育,磨砺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强体育课堂内外中的显性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应明确提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要求等,以弥补传统学校体...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3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2 059人,研究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两两正相关性;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所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高自尊将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发现一随着年龄或年级的增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呈现螺旋式发展的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社会责任感最不稳定,处于学生社会责任感螺旋式发展的关键期。发现二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共同构成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结构要素;中小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发现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因素,并且随着学生年龄或年级的增加,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学习障碍学生社会支持、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学习动机量表对学习障碍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习动机进行测量,并对其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和学习动机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学习障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并呈现出线性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障碍学生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学习障碍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则需要通过学习动机因素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存在缺乏过硬专业基本技能、心理素质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缺乏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7.
邵久贵 《考试周刊》2010,(26):27-28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健卓 《辽宁教育》2022,(19):53-55
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启动学生动感思维,使其从事情的来龙去脉上去建立整体的认识,从而打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真正走近社会,体察和了解社会的真实现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带入社会生活中,积极正面地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辨别和判断社会现象的对与错、真与假,形成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正确信念。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精神方向的培养是大学学生工作无法回避的责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应该具有的起码内涵,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方向。学生工作在培养学生精神方向中的作用与意义包括对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和对学生个人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精神方向体现在学生工作的层面上,主要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人生,树立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生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不断总结思考中医药院校近年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是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抓好制度创新,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抓好形式创新,不断探索医药社会实践的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实践;拓宽视野,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筑必要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教育青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忽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领导,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重视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当代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受到现实场域和虚拟信息化场域的双重影响,虚拟的社会信息接触引发学生“社会孤立”,网络信息动态化造成学生社会理解的错觉,虚拟社会化为学生真实社会化制造了障碍。虚拟社会化和真实社会化对学生社会性成长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要认清两者的不同位置和功能,以现实场域的亲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对他人福祉的关心和社会支持的获得,防止学生主观认知和客观意义相互分离;以虚拟信息化场域来增进学生对公共化、开放性的和宏观性的社会空间的涉猎,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和社会理解的知识理性,通过平衡虚拟社会化和真实社会化的主次关系,推动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运行过程中,政府、社会、高校与学生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其各自的利益选择和追求。这种利益选择与追求的差异决定了政府、社会、高校与学生对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关注的重点不同。政府的关注点集中在制度生存,以期实现设计目标;社会的关注点聚焦于制度实施的社会效应;高校的关注点放在制度的响应;学生的关注点着力于制度的公平。政府、社会、高校与学生对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关注实质上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个体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心理态度和基本认知。对学生而言,社会责任感的建构和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关注、认同、行动和知识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建构中要把握其整体性、层次性和不均衡性;在培养上要注重主体性、文化导向和"交往一实践"等原则,要在认清当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其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因素.人力资本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工作经历及职业资格证书上;社会资本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技能上.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丽 《时代教育》2012,(22):118
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危害着学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后,探索出了农村中学生厌学主要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为此采取增强学生自信,推行赏识教育;与家长协作,转化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施情感教育;完善社会保护,加强社会监管等方面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就要针对目前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提高认识,切实重视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进展;要加强社会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建设,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机制;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拓宽社会合作与经费渠道,从而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何非 《文教资料》2014,(6):127-129
本文旨在了解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特点。通过对125~;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智力障碍三类学生使用《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进行社会适应(概念、行为、实践)发展水平的测查,得出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概念水平有显著差异,都未能达到正常水平;其社会适应行为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达到社会适应行正常水平和基本正常水平的比率不断增加,轻度低常水平的比率不断减少;社会适应实践水平虽然没有达到正常水平,但也没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可见学校要从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着手,提高双重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丽霞 《中国教师》2009,(Z1):397-397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  相似文献   

20.
对366名听障学生采用"情感平衡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以探讨听障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状况。结果表明,听障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家庭和友谊满意度,最低的是自由和环境满意度;听障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听障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上,听障学生均表现出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