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等教育本体价值的确证——一种基于生存论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传统的哲学论证中,无论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论的,都未关注高等教育价值的本源性所在,它们基本上是把“有用性”作为价值论的基础,并把高等教育的价值建立在“兴趣”或“需要”的范畴之上。但“兴趣”或“需要”都不是“存在”或“本体”的范畴,应为高等教育存在寻找更为原初的价值基础。人的生存为我们追寻高等教育本体价值提供了根本性依据,高等教育也只有立足于人之生存,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本源性回归。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现今存在的最古老的机构之一,大学的发展价值决定了大学持久的生命力。从价值论视角切入,可将大学发展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内在价值是目的,工具价值是手段。大学发展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最终是为了人的价值,大学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需要虽然具有不同的属性,但它们统一于人的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之中,它们不仅服从和服务于人的生活,而且它们的价值目标直接指向人的生活。道德是一种价值取向,道德生活本身是一种价值生活,而价值蕴涵着需要,需要是对价值的追求。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必须关注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刘永富 《教学与研究》2005,19(10):57-61
对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来说,真正需要研究论证的不是"人是一切价值的认定者、是一切价值取向的最高根据",而是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人的内部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与非人的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是价值之源",既无必要,也不恰当.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价值 价值是创造维系某种文化的人们,亦即社会的成员们共同持有的“期望性观念”(Concept On Desirability)。教学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学活动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有学者认为,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四个基本价值。这些教学价值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将大学和哲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助于挖掘大学的深意。关于大学的哲学思考,实质上是思索大学哲学内涵和意义的过程:大学之问,从大学何为、大学能为、大学应为诸方面提出了在大学中哲学应肩负起的使命;大学之道,从大学之美、大学之用、大学之智三个角度解读了大学的哲学内涵;最终落脚到问道大学,即是将大学的哲学内涵贯穿于其哲学使命之中,构成了哲学在大学中的存在意义,希冀最终通过哲学完成大学人的自我实现及人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的一种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以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研究本体,它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时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尝试。我们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误解必将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理想丧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体现了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自由个性的充分展开的教育宗旨。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年来,高等教育的实践为其理论突破作了大量的准备,根植于中国文化,汲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营养的中国大学教育思想,以及世界级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家已经呼之欲出。在这个时候,从哲学层次探讨大学教育思想,显然是有意义的一件事。一、布鲁贝克:大学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人生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它可以影响到人的做人、处事原则,影响到道德观念,影响到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地对待生活与事业。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分析人生价值概念的本质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是高校形象建设的理念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形象是高校综合实力的表征,是社会公众对高校的价值追求、功能作用、地位层次、基本特征等方面的一种共性反映和普遍评价。一所大学的形象具有怎样的风格,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中有没有独树一帜抑或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精神是大学这种特殊组织所秉持的宗旨,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引领大学方向、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观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体系。大学精神决定了高校形象建设的战略规划,决定了高校形象建设的主体人格,决定了高校形象的价值实现,决定了高校品牌的格调。可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高校形象建设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形态的一次重大飞跃。虚拟实践形态与以往的现实实践形态是一以贯之的。它是实践虚拟性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变革物质客体的新形式,展现了人类感性活动的新平台。虚拟实践既继承了现实实践的固有特性,又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把现实实践的固有属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虚拟实践形态出现后,当今的人类实践活动将呈现出虚实互补互促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商标淡化理论随着商标表彰性功能的崛起而崛起,它以广义的显性和广义的混淆理论(联想理论)为基础,将商标权和保护对象从识别性的保护扩及识别性和表彰性的保护,将商标权的保护领域从同类商品或服务扩及到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甚至扩及商品或服务之外的其他领域。较之传统的混淆理论和无谓竞争理论,商标淡化理论为驰名商标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制度建构的主体是人,制度最终所要保障和约束的也是人。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建构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然而,由于对人性认识的有限性以及对人性假设与大学制度建构之间辩证关系研究的不足,使得大学制度的建构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断裂,从而导致了大学制度运行中的无序与失效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制度建构与人性假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揭示导致制度无序与失效的深层次根源,为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提供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养生在本质上不脱离对人类本质属性的思考,对养生问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自我存在问题的哲学反省。养生的终极目的即在于实现个体人生的存在价值,使天赋的生命潜能彻底释放。老庄道家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死的必然性不能人为改变。但是,人类可以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达到寿命的极限以得其天年。这一观念包含着尊重生理自然需求的认识,间接地表达了人生的幸福不能以牺牲性命为代价,而应当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论哲学和文化论哲学探讨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可以推断,当代大学之道应当倡导一种“兼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和会通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当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基于此,试将当代中国大学之道表述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在以人为本,在和谐会通,在止于至善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17.
群体、社会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反映了人的类存在的不同条件和性质.群体存在是人的类存在的原初形式和普遍状态,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中具有基础性和发生学意义;人的社会存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的类存在的物质总和,它为人的总体性存在提供条件和基础,但是,其固有的矛盾直接导致人的本质无法根本实现;在历史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并由此构建了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人类共同体存在方式及其现实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程综合化理论今天之所以形成,除了高等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有合理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客观世界的系统整体性是依据,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为构建课程综合化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3年底颁布的《国立大学法人法》之规定,201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了对国立大学法人的中期检查,这不仅是对其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期成果的一次重要检查,更蕴含了对其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的反思。目前,我国国内对于日本大学法人化改革的介绍,多集中于立法层面,而对于该法的实施情况,如中期检查情况等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最新变化未能及时地跟踪分析,缺失从动态角度观察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视角。这导致我们对于日本大学教育法制变迁的认识变得肤浅,同时相关的制度借鉴建议也失去了依托。  相似文献   

20.
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入校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本文提出了分级教学的改革模式.文章在探讨了新形势下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