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莉 《青年记者》2004,(1):43-44
长期以来,企业报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一副“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那么,怎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处理好企业报经济版稿件的新闻严谨性和可读性的关系,找到经济版稿件的新闻宣传价值与可读性、趣味性之间的交叉点,提高经济版的可读性呢?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几点是提高经济版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企业改革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报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报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报的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报道的不是企业职工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二是即使是读者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但就事论事,没有揭示新闻的意义,让读者感到失望;三是时效差,新闻往往发生了十天半月才见报,读者不感兴趣。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报的可读性,而且影响了企业报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要消除这些现象,增强企业报的可读  相似文献   

3.
我们报纸上发表的新闻,读者是否爱读,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新闻的可读性强不强。几年来我们平度大众报为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一定的经验。 (一) 几年来,我们注意研究读者的心理,满足读者的需要,吸引群众阅读我们的报纸。为掌握读者的心理和需求,我们定期下基层,深入群众,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批评建议,还在五处乡镇设了评报点,定期组织评报,听取群众的需求。在版面上,我们开辟了“读者来信”、“编读  相似文献   

4.
论文缩微     
如何确定可读性 《新闻出版报》第2153期刊登李新生、周鹏良“如何确定可读性”的文章。文章说:“可读性”这些年成了各家报刊共同标榜的口号,它的提出,在中国的报刊界来说,是一个进步,表明了中国的读者开始有了“地位”。但“可读性”到底是什么标准:有趣味?实用?通俗?……不一而足,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5.
《辽宁农民报》是一张专业性的服务类报纸.我们的办报宗旨是:专门为农民说话,专业为农民服务。在要闻宣传报道上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农民增收为主线.突出报道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权威的政策信息,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报纸的可读性、指导性、实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6.
“可读性”源出何处,我没有研究。请教一位同行,据称:可读性,英文为Readability。概括有三个含义:要使读者“读得懂,喜欢读,记得牢”。任何人办报,总是办给读者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读你的报。写新闻要使读者“喜闻乐见”,要有“共同兴趣”,要使人“看得懂,有兴趣,有益处”。这些说法和“可读性”的含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综合类报纸的宣传是告诉人们“世界正在怎么样”的话,那么,专业报的宣传则是告诉或向人们公开强调“世界应该怎么样”。如何让人们接受专业报,这就要看我们在实际运作中如何运用专业报副刊的社会功能,如何把握读者和市场。 《安全导报》在一年多时间的运作实践中,借助蓬勃发展的报业市场,充分发挥副刊的文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优势,将变幻无穷的现实世界与本专业的宣传宗旨紧密结合,及时以各种案例、评论、文艺作品对社会进行引导、评价,发表正确的观点和意见,使报纸宣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可以归纳出专业报副刊具有模拟现实、沟通思想、调节思维和激励潜能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企业报同其它报纸一样是舆论工具,它不具有法的强制作用。它的指导性是通过新闻的可读性来实现的。“可读性”,就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要提高企业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报纸进入读者市场.由读者像消费者在商品市场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那样选择报纸,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由于我国报纸的历史地位、作用等原因,“报纸入市”不仅在相当范围内成了一个现实问题,而且,与同属新闻媒体的广播电视相比,也呈现出市场规律的滞后状态。如果说,让党报进入读者自费市场尚需时日的话.那么,就众多专业报、行业报而言.却已到了大力提倡的时候。这不仅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读者自费市场早已形成,而且由于相当一部分专业报诞生于改革开放年代.其本身就…  相似文献   

10.
增强党报可读性湖北日报总编辑杨仁本报纸的对象是读者。报纸是办给读者“读的”。报纸的作用要在读者阅读后才能产生,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读,那就比废纸还不如。因此,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是报界同仁努力追求的目标,不少报纸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今中国报坛,可谓繁...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报应如何增强可读性,真正办成读者“看电视少不了,不看电视也需要”的报纸?我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读者的需求当作编者的追求。 以深入的调查了解读者。广播电视报是一张进入千家万户的影视文化报。报人面对的是广泛、复杂,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多层面的读者,如果报人只顾低头盲目办  相似文献   

12.
可读性辨析     
党报的“可读性”是长期困扰报界的一个问题。为了增强党报的可读性,报人们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但由于大家对党报可读性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在办报实践中所下的工夫也各有侧重。比如:有的主张在词句上下工夫,认为写稿时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即可增强可读性;有的主张在“软”字上下工夫,提出党报要晚报化,多发些社会新闻、花边新闻和服务性新闻等,以求取悦于读者;有的则热衷于猎奇和煽情,以渲染凶杀、抢劫、嫖娼、男女私情以及破案细节,来迎合某些读者寻求精神刺激的需要;也有的刻意在形式上搞新花样,如有的把报纸版面设计得花里胡哨、变幻莫测,有的用色彩把版面妆扮得斑驳陆离、妖艳刺目,以求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等等。诚然,如此种种主张和做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赢得某些读者的欢心,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报可读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我们某些办党报的同志实际上是走入了一种误区,主要是对“可读性”的认识和理解有误,致使他们做出了种种舍本逐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从几年前的一省一报,到目前尚存的不足十家,历经格局调整和报纸整顿,逐渐失去行政保护伞的教育专业报,在强手如林的报业竞争中显得弱不禁风。造成教育专业报陷入目前这一进退两难境地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教育专业报的先天性不足。长期以来,教育专业报依附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斥版面的多是领导讲话、活动和各种各样的会议,办报目标的非市场化使其仅成为名义上的报纸,实际上是一份工作简报。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埋没到冗长的“领导强调”“领导指出”中,致使读者与它们擦肩而过。其次,教育专业报的采编人员长期形成一种工作性的习惯思…  相似文献   

14.
计划生育是按计划运行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以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为宗旨的人口专业报无法逃遁身处“夹缝”的命运。这个“夹缝”就是,一方面广大读者呼声很高,需要可读性,一方面党和政府要求很严,强调政策性。 在“夹缝”中生存已属不易,在“夹缝”中发展举步维艰。然而,我们《陕西人口报》创办9年来,不断开拓进取,在报林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省委宣传部和省计生委多次将我报评为“人口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我报屡被省计生委评为先进集体,今年又被评为陕西省一级报纸。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报中报”的“文摘”专版,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迎。“党报看标题,专业报看自己(有关本单位的报道),文摘报篇篇是珍品。”——群众对各类报纸的看法,许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数读者对文摘报及文摘专版的偏爱,却也事出有因。1989年,有人称之为报刊订阅数量大滑坡的一年。过去几乎家家订阅的“老百姓报”《新民晚报》,情况也不乐观。但上海出的《报刊文摘》、《生活周刊》这些可读性、实用性强的报刊,当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发行量。有的还略有增长之势。近年来,文摘报订数较之一般报刊,增长幅度亦较可观。  相似文献   

16.
房玉兰 《东南传播》2012,(2):141-143
行业报作为新闻媒体里的一个特殊领域,同综合类报相比,在时效性、可读性、社会性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如何更加贴近读者、吸引读者,建立自己的读者群,成为行业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可读性”,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是被反复强调的,我们以往不大提及。是我们的新闻不需要“可读性”吗?我看不见得。“可读性”,英文叫Readability,意思是易读,清楚,有趣味。美国新闻学者鲁道夫认为:“可读性就是使很多读者读起来容易或者富  相似文献   

18.
专业报运用解释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发挥它独特的优势,这是提高专业报宣传效果的好方法。“培植”带露的鲜花要写出好新闻,应该到实际中去抓“活鱼”,去采撷和培植“带露的鲜花”。解释性新闻,重点放在“怎幺样”能满足读者对高层次信息的需要,这对发行周期较长的专业报来说,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办活企业报副刊满足多层次读者需要杜华赋企业报的副刊怎样才能“活”起来,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要,成为企业职工的心爱读物呢?我在办企业报的副刊中,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过程。我们《广旺矿工报》副刊“巴山魂”(原名“山花”)刚开办的时候,颇受读者、尤其是广大文...  相似文献   

20.
葛松 《军事记者》2013,(12):45-46
军事训练报道,是展现部队训练工作和战斗力建设成果的“窗1:2”.是军队报刊媒体有别于一般地方媒体的特殊“名片”.历来都受到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读者受众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火箭兵报》下大力提升训练报道可读性,力求用生动的语言还原出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酣畅淋漓。刊登于7月17日《火箭兵报》一版的新闻特写《打了1天仗连搬3次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