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3.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4.
去年的这个时侯,25名中国孩子在日本大出风头,他们潇洒地露富,引起日本各大报刊和电视台竞相连续报道,成为当时轰动日本的社会新闻。 这些孩子是广州中华英豪学校的学生,据报道,他们入学时每人要交纳25万元人民币入学费;此次到日本旅行,每人花费2.3万元人民币,被日本新闻界称为“贵族学校的小富翁”。在高档商店,在迪斯尼乐园,孩子们很随便地从裤兜或书包里掏出一把万元日元的票子,花起来毫不在意。这种“大家风范”使普通日本人心惊肉跳。《每日新闻》的一位资深记者对我说:“本报工资虽然不高,  相似文献   

5.
始创于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世界新闻摄影最高规格的比赛,它被中国摄影界简称为“荷赛”,有专业摄影领域的“奥斯卡”之称。1996年,《大众日报》社记者李楠获“荷赛”艺术类单幅金奖,第一次在“荷赛”的金杯上镌刻下中国人的名字(也是至今中国惟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 在古代和中世纪,无论东方和西方,都是一种农本经济。这种农本经济是谋生经济,足衣足食是它的根本目标。所谓谋生,包括谋衣,谋食两个方面,亦即耕织两者的紧密结合。这种保守、封闭型的生产结构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表现也十分充分和典型。《孟子·尽心篇》中就说过:“百亩之田,匹夫耕之”,“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汉初文景之世,贾谊晁错等所献经世治国之策亦不外:“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上)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  相似文献   

8.
一、比赛法。利用比赛的形式上说话课,学生感兴趣,情绪高昂,一个个会全身心地投入,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运用此法,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选择简单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有一定奖励,可以是一面小红旗,或是一架“小飞机”,一朵小红花。比如让学生以《我长大了干什么》或《我想发明……》为题说话,学生人人有话可说,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发言,得到表扬的更是兴高彩烈。  相似文献   

9.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国际教育”研究是近年来日本教育研究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而且,其发展势头较锐。“教育国际化”是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作为日本教育改革“第一目标”提出来的,得到全社会的响应。1990年,日本出版了第一部《国际教育事典》,调动日本国内外355名学者编写了1200余个条目,洋洋800页。同年8月,在东京又成立了“日本国际教育学会”,明确提出建立一门跨学科的“国际教育学”。此外,日本还出版发行《国际教育交流新闻》报纸。 本文作者西村俊一是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副会长、东京学艺大学副教授,著有《现代中国与华侨教育》等书。本文日文原名为《学会设立的经纬》,编译时,译者对原标题作了改动,删去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赵惠玲:姊崎洋一教授您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之邀为我们做了一场"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学术报告。我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受《大学·研究与评价》杂志编辑部的委托,想就此报告的内容请问您几个问题。日本大学在促使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姉崎洋一:日本进行的是美国式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这一名句,在知识信息化、资源化的今天,尤其显出其蕴含的真理性。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他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师道尊严”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  相似文献   

13.
【教例简述】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看注释。教读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入”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差、中、好三十层次。设计三个同题供分析: 一、《狼》的故事情节(差生) 2、狼之黠(中等生) 3、《狼》中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优生)  相似文献   

14.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15.
此文刊登在2011年11月50日《朝日新闻》教育频道。作者是日本市立中小学校1年级学生片山悠贵德。2006年,片山君三岁。几个月之后,片山君的爸爸俊作因病去世。“朝日学生新闻社”第四届作文比赛的主题是“感谢”。这篇作文获得最优秀奖。  相似文献   

16.
我敬重他们     
近日,《南方周末》有一则报道,讲的是一群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他们都是耄耋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一本有史以来最大的英汉英美法词典,460多万字,所收词条4.5万多个,是日本出版的《英美法词典》的3倍。初读此新闻,你也许会说这些老人是不是没事找事干。但且听我说完。他们都是该受人尊敬的,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年龄。他们都是解放前的学士或博士,当然有“洋”的,也有“土”的。“洋”的,出自美国哈佛、比利时鲁汶的;“土”的则出自东吴大学等。(东吴大学,1915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在教授中国法之外惟一系统地教授英美法的学院,解放前…  相似文献   

17.
释“缩”     
高中《语文》第五册《呆气》一文,邹韬奋先生引《孟子·公孙丑》:“自反而不缩……自反而缩”,课本注“缩,直或理直。”学生很难接受,因为一则受今之“畏缩”、“退缩”的影响,二则实不知此古义之所自来。  相似文献   

18.
引子:日前,一则针对中学生的关于“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引起重视。,调查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更有甚者,有学生认为《氓》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孔雀东南飞》的殉情是愚蠢的行为;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崇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像一条狗了”……究竟还有没有什么东西让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动心?为什么他们的心灵那么荒寒和僵硬?以上事实,  相似文献   

19.
奉手书并承惠赠大著《屈赋注解》(贵州人民出版社)一册,谢谢!拜读之后,获益良多。然大著中诸多观点或受《屈原新考》(中国文史出版社,作者张中一。下又简称《新考》.转述引文矾吗,均指该书)影响,或直接采用《新考》之说,如《新考》说“汉北”是“滩北”,指“西洞庭”“古滩‘汉寿’之北”(66页、70页);说“陵阳”是指“城陵矶水域”“城陵山之阳”(73页)或“巴陵之阳”(75页),又说“陵”是“小山”,“陵阳”是“山地之阳”(175页)或“陵”“陆”通用,“陵阳”即“陆阳”,即“大陆之阳”(175页);还说“庐江”不…  相似文献   

20.
《樱花》与《桃太郎》是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两篇课文,分别位于该册教科书的开头和结尾。《樱花》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日本魂”与“大和心”,《桃太郎》一课旨在塑造学生的“爱心”、“勇气”、“孝行”与“海外发展”的品格与精神。这两篇课文在日本国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课程价值取向具有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想色彩。对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