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教学目标: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等词语。  相似文献   

3.
课前预备:预先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或上网,或查阅书籍、影碟,或向专家咨询,搜集有关猫的资料(读物、图片、影碟)。课前5分钟开资料展示会,介绍猫的属种、习性、与人的关系,讲述猫的小故事。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学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了哪些预习任务。课始,教师相机以“开火车”、“猜词游戏”等形式来检查、巩固预习所得。(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既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  相似文献   

4.
引领学生解读课文,通过了解文中我家养的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及结局,增加对生活的积累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加深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从而认识生命的脆弱,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5.
《背景》作为传统篇目,一直收在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新教材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6.
谢尔 《广西教育》2005,(7A):46-47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凭借文本内容的多元性,实现语言积淀与情感教育的和谐同构呢?  相似文献   

7.
8.
何文志 《学语文》2002,(2):19-2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后世关于这首诗歌主题思想的议论颇多,多数学者认为诗歌抒写了李白“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向往名山仙境”一说之所以为前修时贤所认同,是因为此说有三个看似充分有力的证据:其一,李白其人好游;其二,此诗为李白即将南游名山之时所作;其三,诗歌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天姥山之美和神仙世界之乐。不过,笔者思之再三,窃以为三个论据均不坚实,“向往名山仙境”六字并不能概括作品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9.
《雨中猫》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对美国夫妇到意大利一家旅馆留宿的事情,故事因猫而起,美国人妻子雨中寻猫,到旅馆老板送猫结束。全文好像没有什么情节,却字字诉说二人情意不合,有着明显的话外音。本文试从故事隐含的主题思想,即女主人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到后来热情被丈夫无情地浇灭,来详细对比一下两篇译文是如何体现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  相似文献   

10.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12.
老舍先生的《猫》,教的次数也不少了,又该教《猫》这篇课文了。我在疏通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了大猫的古怪和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后,问:"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呢?"学生们从文中找到了不少词句来证明老舍爷爷对猫的无比喜爱。  相似文献   

13.
14.
走近鲁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1)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的风格特点。(2)了解小说集《呐喊》及相关情况。二、熟悉背景:(1)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2)了解有关秋瑾、徐锡麟的事迹。(3)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实。三、精读文本:(1)宏观把握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突出主旨之匠心。(2)微观着眼遣词造句于细微处显灵魂之笔触。  相似文献   

15.
本以海明威提出的“冰山”原则为依据,全面分析了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入了郑振铎的散文《猫》。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叙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尤其是《猫》文主旨的多重性,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我们家的猫》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小时候又是只怎样的猫呢?请大家快速默读第四段,划划重点词。生:猫小时候非常可爱。生:它小时候很淘气。生:它小时候既可爱,又淘气。师:你认为这一段,作者是写小花猫可爱,还是写它淘气呢?生:主要是讲小花猫淘气,表现在爱玩耍、不怕摔和胆子大这三个方面。师:你读书很细心,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生:我认为作者是讲小花猫可爱,文章的最后一句“看它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跟它生气呢…  相似文献   

18.
19.
《猫》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在《猫》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猫与鸟、猫与人、人与人的对比以及人的思想、情感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对比”为支点,可以撬动《猫》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对比手法在《猫》这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