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女与野兽     
《海外英语》2004,(11):7
一条邪恶的咒语使他变成了一头野兽,只有在玫瑰花最后一瓣花瓣落下之前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他才能恢复原型。美女接受了这个挑战,她勇敢地和野兽生活在一起。他们慢慢走到了一起,在玫瑰花最后一瓣花瓣落下时证明了她的爱。美女和野兽结合了,并永远快乐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2.
美女与野兽     
回顾经典:《美女与野兽》是经典的格林童话,被多次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将来也许还会推出3D动画版。那个故事讲述了一位骄傲的王子被变成了野兽,而一个女孩教会了他爱人与被爱,打破魔咒,恢复原形的故事。在下面的反转童话中,那个女孩变成了主演。  相似文献   

3.
4.
美女或野兽     
1.果然,经验丰富的樱木先生不负众望,直接从直播间里“遥控”现场转播组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美女或野兽     
信念、坚持信念; 矛盾、解决矛盾; 构成了日剧《美女或野兽》的主题。对传媒界真实传神的生动描述,两大巨星精彩默契的联袂演出,流畅扣人的蜿蜒剧情,时时让打拼职场的观众心有戚戚,默然记起日常面对的抉择和无奈。美女?还是野兽?美丽?还是丑陋?真的是那么容易分辨吗?  相似文献   

6.
7.
从前有一位商人,他有一个漂亮的女儿Beauty。Beauty非常爱她的父亲。一次父亲在野兽的花园采摘了一枝玫瑰,要送给Beauty,不料却受到野兽的威胁。Beauty为了解救父亲,被迫与野兽同居于城堡中。野兽虽然长相丑陋,但性情温和,心地善良。随着时间的推移,Beauty和野兽之间得到了了解,相互体谅,互生情愫,Beauty终于和野兽结婚。Beauty用她的爱使王国避免遭受了一场可怕的妖术。  相似文献   

8.
~~爆笑flash时间——美女与野兽~~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长得帅,姑娘爱;长得靓,嫁钱仓。这在好莱坞可行不通喽——从近几年奥斯卡获奖情况来看,最IN的竟是化身野兽的美女!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影片《美女与野兽》于1991年推出,成为迪斯尼的第30部经典动画片,被该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为最佳影片,是该奖项从电影史上到目前惟一被提名的动画片。影片叙述在一个被施魔咒的古堡里,一位王子因不懂得慈悲与宽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集声音、语言、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动态多模态语篇。电影语篇中的各种模态符号系统均具有意义潜势,能够发挥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模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电影《美女与野兽》(2017)的几个典型场景进行阐释与分析,发现电影语篇中的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和声音模态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互为强化的关系,三者相互整合与协作,共同构建影片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见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文选》所收赋的十五个类别中,“鸟兽”类有五篇,是选文较多的一个类别。“鸟兽”类的设立有其合理性。“鸟兽”类的选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人体美”与“舞蹈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美”包含“动态美”、“意蕴美”、“神韵美”,而这三种都是通过人体语汇传达给人们的。如果没有“人体美”的升华过程,就不可能达到“舞蹈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艺术本质的研究与探索,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20世纪初的弗洛伊德;从屈原的《离骚》到宗炳的《画山水述》、王微的《叙画》,一直就没有停留过。当下我们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的让欣赏者产生非功利心态并进而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曾侯乙墓出土的兽面纹玉琮,作为陪葬品,其出土的年代、材质、造型、功能及艺术价值,赋予它独特的审美本质。这对于艺术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完整且形象具体的实物,有着重要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灵美是人美的核心,是人最本质的美。心灵美不仅昭示了人美的社会性,心灵的美化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且使人的美更具丰富性、持久性和深刻性。人要打造自身的美,首先就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sourc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receiver Machiavellian tendency on receiver attitude chang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ead a persuasive message written by a physically attractive or unattractive source. High and low Machiavellian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wo attractiveness conditions. Pre‐ and post‐manipulation measures were made to assess attitudes toward the persuasive message. A significant attractiveness effect was obtained—the attractive source being found more persuasive. Moreover, a significant Machiavellian × attractiveness interaction effect was obtained. While low‐Machiavellian subject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attractive source, high Machiavellians were n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