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Web2.0环境下的信息构建——对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eb2.0的出现使信息构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构建2.0(IA.0)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用户参与构建、社会性因素引入等新特点的出现,信息构建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传统信息构建的理论很难直接解释新的信息构建现象,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看待信息构建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新环境下信息构建的基本原理。本文首先从Web2.0环境所引起的用户需求的变化入手,分析传统信息构建原理的适应性及新环境下信息构建所具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微信息构建、中信息构建、宏信息构建三个概念,在信息构建领域首次引入复杂性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如自组织理论、演化论、涌现理论、循环反馈理论等,并结合丰富的实例,初步探讨了IA2.0阶段信息构建的形成原理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用户体验与web信息构建结合研究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模型设计、特点分析、系统构建和用户体验设计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其在资源建设、有用性、可用性、友好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Web2.0的视角出发,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Web 2.0的出现使信息构建(IA)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IA已进入"信息构建2.0"(IA2.0)阶段。在IA2.0阶段,IA作为一门学科、一种角色和一类社团的协调统一体而存在,它强调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和"丰富的用户体验"的核心理念,以满足新环境下的用户需求。Web2.0网站的IA,是IA2.0的典型应用,也是IA2.0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其称为网站IA2.0。文中设计了一个网站IA2.0模型,并进行了简单的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Web2.0理念和技术的深入发展,具有开放性应用、个性化分享、社会化交互显著特征的Web2.0环境扩展和深化了信息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信息构建2.0(IA2.0)应运而生。其释义是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的隐性要素扩展和深化到信息构建中来,特别提出"用户体验构建"和"IA2.0用户体验推进模型"。基于此模型,再提出量化用户体验应进行要素分解并阐释各要素。论述IA2.0正是从传统信息构建(显性要素)、用户体验(隐性要素)和泛Web信息环境三维要素入手分析和研究的。即在充分理解信息本身及其所处应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信息用户的需求和意愿,经过统筹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预期需求和实现信息系统的预期价值,最终致力于构筑出一个健康、平衡、稳定的Web信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构建2.0阶段,由于信息构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网站信息构建的质量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信息构建2.0应以用户体验为评价依据,从用户使用网站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构建的质量。本文以"丰富的用户体验"为基本原则,分析并提出了网站IA2.0的评估对象,即个人信息构建、信息构建1.0和社会信息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网站IA2.0的三个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进行评估。并以博客站点为例,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网站IA2.0是IA2.0在Web领域的直接应用,要求网站不仅要构建易获取、可视化和可理解的信息,更强调应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网站实施IA2.0评估是可行且必要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取。首先运用分层原理建立一套符合IA2.0要求的、科学且合理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套指标体系,接着建立"组合赋权模糊综合评判法"进一步构建出"网站IA2.0评估模型",最终达到对Web2.0网站进行科学评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鹏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6):119-126
从信息内容、生成媒介、用户三方面分析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与特征,认为Web 2.0环境中的用户生成内容符合自组织的条件。在分析目前对社会化标签、维基百科、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等几种类型用户生成内容自组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Web 2.0环境中用户生成内容自组织模式,阐述用户生成内容自组织的层次、内容与演化机制,并指出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Web 2.0环境下基于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春琳 《中国索引》2010,8(1):27-31
Web2.0网络环境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组织日趋重要,文章从Web2.0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的背景出发,分析了Web2.0环境下信息组织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基于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  相似文献   

10.
Web2.0环境下的网络信息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信息组织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对Web2.0的几种常见的信息组织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Web2.0环境下信息呈现的特征及其信息组织方式,最后从信息的深层挖掘、信息的深度互联、Web2.0与语义网的结合等方面探讨了的信息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知识转移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因而知识转移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回顾国内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和复杂的科技环境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必须重视对知识转移的研究.知识转移的能力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之一.传统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方式是基于编码化的信息网络范式,忽视隐性知识转移.难以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重点探讨利用Web2.0技术构建基于社会网络范式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新模式,提出提高隐性知识转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于用户解决问题的智能活动,知识提炼与应用是相继而生的两个连续过程,知识构建(KA)也应对两者进行一体化建构,但已有的KA研究一般都将两者分开来进行,这就使知识内容很难与用户群体及其应用环境有机融合起来,势必严重影响KA的质量和效果。为了使知识提炼与应用在KA中得到一体化实现,以知识及其转化过程为对象,采用文献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根据知识的生成机理、转化机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要求,在概括总结知识提炼与应用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对Web 2.0与传统知识生成方法的对比,提出Web 2.0与全信息Web(CI-Web)综合集成的知识提炼与应用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在宏观上保障KA系统中的知识得到自主、高效和适应性的定性提炼与应用,又能在微观上确保KA系统中每个用户实现对知识进行全义表示、全面关联、完整发现、准确获取、融合集成和共享应用的定量提炼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知识传播的服务。研究基于Web2.0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效果,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互动中人际传播的特点,细分图书馆传播环境中的受众,将议程设置嵌入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过程,分析图书馆博客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构建信息服务情境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Web2.0的高校知识联盟新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Web2.0和信息共享理论,构建出一个更为广阔的高校知识联盟平台,以促进我国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2.0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Web2.0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用户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用户教育的个性化与即时性.教育方式的网络化、互动性,教育内容的自成长性.通过分析当前用户教育的实践与不足,提出了具有泛在学习特征的集成式用户教育模式,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Web 2.0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前提。Web2.0的出现给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Web2.0的开放性、以用户为中心及可收益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它对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其中潜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Web2.0的设想和技术为改进其知识共享水平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相关问题,然后对Web2.0在图书馆知识共享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基于Web2.0的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Web2.0的Blog、Wiki、IM、RSS等相关技术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并对系统框架与实现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Web2.0的基本特征出发,构筑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SSBW)。对知识共享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后续研究内容和方向。该研究对提升组织以及内部个体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几种现有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基础上,以folksonomy为例探索适应Web2.0环境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与途径。指出folksonomy适应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并提出基于folksonomy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