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文"人文性的两个维度在一种较为宽广的视野上,人们对于"语文"的理解存在着两点基本共识,这就是判断"语文"的两个基本命题:a.语文是一门课程;b.语文是一门课程的名称。a命题可看作是"语文"之实体指代,b命题可看  相似文献   

2.
程伟瑛 《学语文》2006,(2):18-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课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担当起“育人”的任务,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现实的教学实践来看,上语文课也可以更多在“人文性”上花些功夫。尽管“现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老师、父母越来越难做”,但是如果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可以使语文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试对初中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文素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有灵有魂的.是文化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然而.我们却往往把这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把在很多时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变成简单唯一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语文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带有“人文性”和“社会性”。与其它学科的根本区别莫过于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反映鲜明的思想感情色彩,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教学过程应重于情感的诱发、激励.善于创设情境,引学生心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训练”与“感悟”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训练”使之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化则更熟。这反映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至于“训练”在先,还是“感悟”在先,要视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具体的教学侧重点来决定。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如:“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以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提及等.可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三校”)的语文教学日益强调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与之相应的“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也与时俱进,稳中求变,不断深化命题的内涵改革。2004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进一步贯彻贴近教学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既体现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又贴近中职语文重视“能读会写”的教学特色,“实”中求“活”.“用”中求“能”.以求充分发挥考试命题对中等职校教学、教研实际的服务和正确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11.
林思思 《现代语文》2014,(10):33-34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本体论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代语文学科尚未确立之前的“载道说”到1903年以后对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论”的界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人文性”,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新世纪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韵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课程标准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权威总结显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究竟语文有没有一种确定的本质属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母语的一门核心的课程。语文课堂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的平台.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意义的。通过课堂上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在教师创造的课堂情景之下,小学生的母语知识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定位,突出了语文教学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通过两年来的学习、探索、实践,我发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用数形转换有时可将代数问题“映射”成几何命题,有时又可将几何命题转化为代数或三角命题,从而使复杂难解的问题较容易地求解.下面举两个将不等式“映射”成几何问题去求解的实例.牵涉三个变量的不等式,有时可映射成适当的立体图形去获得简易的证题途径.例1已知a,b,cR ,且a2+b2+c2=1求证:分析原本等式在已知条件下等价干此构造长、宽、高分别为a,b,c,且对角线长度满足a2+b2+c2=1条件的长方体.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命题可获证.证明如图1,构造长方体AC,其三度分别是AB=a,BC=b,AA1=c,且对角线长…  相似文献   

15.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向来都是人们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但如果广大教师仅仅依此理念来把握或进行语文教学,似乎有一种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这两个基本特点是辨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教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8.
对数学命题实施转换,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之一,可称为“转换法”.这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比较复杂或生疏的问题,通过转换归结为比较简单或熟悉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命题条件的等价转换、命题结论的转换和整个命题的转换等.一、命题条件的等价转换命题条件的等价转换的思维模式为:对原命题“若A,则B”中的条件A,作等价转换,记为AC,而C与题求B的关系显得更密切更接近,从而有利于找出解题途径,即,使原命题转化为比较方便的问题:“若C,则B”.例1若a.b∈R,且a2 b2=1,求证分析把条件a.b…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罗俊华 《江苏高教》2005,(5):155-155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大学语文是全日制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一门人文工具基础学科。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但可加大人文性的比重。我们采用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其中贯穿着一种“高等”语文的新理念、新设计,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试命题,都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的性质,注意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以及写作、文学概论等课程相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