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发问的精神》的自读提示有这样的句子:文章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第274页在段落层次提纲中又有“正面论点”和“反面论点”的  相似文献   

2.
【总体阅读思考】阅读本文时,可围绕下面几个问题,逐步理解其内容。一、贯穿本文的一条红线是什么?它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论述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艰苦奋斗?而且要永远艰苦奋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准备如何艰苦奋斗。三、艰苦奋斗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在本论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阅读入门指津】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它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催人奋进”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以正反材料为论据,围绕中心论点,系统阐明“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的深刻道理;第三部分,论证论点,得出我们将会在艰苦奋斗中“排除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论述价值学与控制论的关系的同时,对几十年来从苏联传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方法所造成的人们的某种思维定势进行了剖析,力排因循守旧,提倡学术创新。全文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回顾价值哲学的历史,论证从苏联来的“主体”观念的偏狭性。第二部分,从逻辑的分析论证“主体”必备的条件。第三部分,揭示控制论的“目的”概念的奥义及其科学价值。第四部分,论述自控制系统的客观“目的”与“需要”何者于理为先。第五部分,在论证自控制系统的“目的”是正负价值的界标的同时,证明“主观目的”、“客观规律”或二者的“契合”都对价值没有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 ,就是要学习怀疑的精神 ,学习“学者先要会疑”的精神。《怀疑与学问》论点鲜明突出 ,论证精辟充分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第一 ,层层深入论证。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后 ,第三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 ,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 ,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前一方面的论述 ,又分作两层 ,设两个分论点 ,一层进一…  相似文献   

5.
助词“见”指代第三人称宾语的用法具有普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第一部分援引了一批从汉到清的文义明显、没有歧义的文例,从汉语史的角度展示了这种用法并非“仅见”;第二部分分析了几类易与被动式相混淆的文例,论证了这种用法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本篇论文论述了从教多年来在数学中运用“想一想”、“做一做”、“谈一谈”的亲身体会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典型例子着重阐述“想一想”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论证了运用“做一做”对学生进行地理技能训练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从五个方面运用具体实例 ,分别论证了教材中“读一读”材料的设置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7.
冯小艳 《教学考试》2022,(28):47-49
<正>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含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文章需要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论证中心论点;在“结论”部分总结、深化中心论点。如果学生能在“本论”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用分论点分层论述,文章的论证就会更加立体化,思路也就更加清晰。因此,掌握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会让写作事半功倍。下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证了“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第一”,而不是目前认为的“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马克思所论及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如科学)”,是精神生产力,是诸多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统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论文的第二、三部分,论证了“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第一”。“第一生产力”同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一脉相承。恩格斯指出,作为重要生产因素的人的劳动,不应只看作是肉体劳动,还应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科学技术在内。  相似文献   

9.
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对《师说》的解读入手,分析“论证说”的矛盾之处,进而重新探析《师说》的论述逻辑,发现文章第一部分意在逐层深入的建立观点,为主体部分的批驳提供价值作用层面的依据;第二部分主体则是通过揭示内在于对象行为本身的荒谬悖理来进行逻辑层面的批驳;第三部分则将这种对“耻学于师”的行为批驳深入到了耻“相师”的心理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师说》并非论证从师必要的观点,而是为了批驳士大夫“耻相师”的行为与出于身份、地位、年龄等外在因素干扰而不愿相师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审稿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当前高校学报在审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了新形势下编辑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对策。指出,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是保证审稿质量的关键。编辑要在审稿工作中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寻找审稿人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也指出,编辑勤奋的工作作风,是做好审稿工作的前提;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是做好审稿工作的条件;不断进取是做好审稿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去指导学生来审查作文题目的要求:①审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②审题目文字中明确的(或暗示的)重点;③审题目所要求的文章体裁;④审题目所要求的人称、时间、地点(记叙文);⑤审题目所要求的论证方式(论说文)。按照这五个方面去审查题目,一般来说题目要求就可以明朗了。比如出一道以《论“五讲四美就是好”》为题目的作文,我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审题:①题目范围,可从“五讲四美”四个字确定,是以五讲四美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②一个“好”字,明确指出这篇作文的重点是要赞扬五讲四美的好处和阐明五讲四美的重大意义;③确定体裁,可以从“论”字得以启示,是论说文,应以立论为主;④人称,应以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12.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第一部分,“牺盟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去年第三期刊载,第四期因有关方面审稿暂停,本期继续发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任超平 《文教资料》2007,(8):143-144
本文旨在论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为加强音乐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论述了音乐教育对“德”的开导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音乐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以及二者对“智”的开启作用;第三部分论证了音乐教育对“体”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1840年以后上海无产阶级的产生壮大及其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上海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三部分着重论证了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意义,指出上海是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最集中的地区,上海无产阶级最早登上政治舞台,最早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共产主义小组,最早成立了“纯洁”工会,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指出那种以为在建党前夕,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觉悟低”,因而中国共产党“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观点是偏面的。笔者从史论的结合上,系统地重新论证与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它既没有讲如何从语文角度学习科技作品,对科技作品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也语焉不详,因为在之前的“第三学段”中是说“阅渎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二心集》)是鲁迅先生三十年代批驳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梁实秋时写的一篇杂文。杂文者,从文章的大类看,属于议论文体。从思维方法看,议论文运用的主要是逻辑思维,即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和揭示其思想观点。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应该以它的逻辑特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论证线索,理清文章论证的层次和特点。 这篇杂文的题目比较特殊。它表示的文章完整的论题乃是: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但它却省略了判断的主项(梁实秋)和联项(是),实际上只标出了论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逻辑结构”有三种含义:(1)篇章的逻辑结构(包含任何文体);(2)客观历史过程在人的思维中反映,又表现在文献中的结构;(3)议论文或其他文体议论部分的逻辑论证结构。分析文章逻辑结构的步骤:第一步,分析整体结构;第二步,分析部分结构;第三步,分析文章的论证性。分析文章逻辑结构的方法有找中心论题的方法、找主要论据的方法、确定论证方式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这样教读此文的驳论部分:第一步,解读“树靶子”部分(第1、2段),引导学生明确正方的论点、论据。文章先列举了正方三个事实论据,即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求神拜佛,而后很自然地引出正方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整个树靶子过程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很快抓住论点、论据。第二步,解读“反驳”部分(第3~5段),引导学生理解反驳方式。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本部分的思路。文章先是表露观点: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的。”而后,借用正方“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三个事实论证了这个观点,最后得出…  相似文献   

20.
文章编辑的鉴审与取舍刘忠惠在编辑的工艺流程中,鉴审与取舍这一中间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可在诸多编辑学理论著作中,只谈鉴审稿件问题,从不单独阐发取舍的重要性及其方式、方法。我们把取舍与鉴审相提并论,就是因为鉴审不能涵容取舍,而取舍又是文章编辑过程中必经的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