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给东亚地区提出了一个现实的紧迫课题: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东亚各国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东亚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本文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原因及其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提出要发展和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应当走先建立亚洲货币基金,再实行汇率联动机制,最后过渡到东亚单一货币区的循序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2.
自罗伯特·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以来,有关货币区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根据这一理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选择其目标与路径时,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剖析以及欧元区的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东亚货币合作大致上应该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实现以"钉住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东亚货币合作区;东亚货币区合理的货币锚不应是美元或欧元,而可能是人民币或日元,亦或是人民币与日元的某种结合。  相似文献   

3.
东亚货币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之后,日元和人民币(尤其是人民币)在稳定东亚汇率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分别以日元和人民币为核心的"次货币区"(即"双轨机制"),有利于使东亚货币合作实现真正的东亚汇率协调.从长远看,"双轨机制"引入了日元与人民币之间以及这两种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双重"竞争与协调"机制,有可能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逐渐强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货币国际化表现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投资工具的两大功能在国际空间扩展的动态过程.货币国际化有其实现的共同条件,但在实现路径上存在差异.中国经济的固有特色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表现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经济体制变革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全球范围的普通货币与东亚区域货币并存以及从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的三步走态势。人民币将成为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核心货币、国际货币合作中多元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极。  相似文献   

5.
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单个国家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有限,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学者主要从国际经济学视角对世界上现有的货币合作进行了研克,并期望能对东亚货币合作有所启发。而国际关系学者们的研究则从新的视角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与组成货币联盟条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实现东亚货币区可以考虑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建立一些次区域货币区,最终过渡到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关联所体现的市场机制是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东亚产业关联与货币金融合作的相互作用,分析各经济体在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和各个产业的密切程度,有利于把握区域货币合作的功能性和地域性要求,进而为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在近期与远期的走势,并根据目前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对未来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民币改革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有借鉴意义,中国在努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与东亚各国的贸易关系和汇率合作,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努力改善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汇率制度、路径依赖与东亚货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东亚国家(地区)所实行的实际钉住美元汇率制度是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但近两年东亚部分国家(地区)又重新恢复了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同时由于欧洲货币合作的成功示范,也大大激发了东亚国家(地区)对于实现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兴趣,重归实际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只是各国(地区)在危机后过渡时期内的次优选择,东亚国家(地区)短期内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选择实际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而从长远趋势来看,通过对欧洲货币合作动力机制的经验考察,东亚国家(地区)的当务之急应当是积极为推动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理论,加入最优货币区的决定取决于一体化、对称性和劳动力市场弹性三种内生性。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欧元区对称性下降,金融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欧元区未能形成最优货币区。欧元区必须通过要素市场改革和推进财政一体化等措施,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欧洲货币体系进入第三阶段后,脚步明显加快的欧洲货币市场一体化使得关于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验研究与欧元区现实情况不完全相符。文章拟利用在1999年前后金融经济指标的变化来论证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由货币市场渠道发生的变化,指出经由货币市场银行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变得更加迅速;经由货币市场利率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也变得更加趋同。欧洲货币市场深层次一体化的推进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货币市场上的趋同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美元化的危害及亚洲货币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依然存在,导致危机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但已经在不少国家恢复,而且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美元化趋势。从利率和汇率两个方面看,美元化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以亚洲国家为例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既然美元化存有严重的缺陷,短期内又无法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则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出路,虽然亚洲货币合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该地区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当收益大于成本之时,合作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College Teaching》2013,61(3):85-87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lassroom project that employs various techniques of active learning including role-playing, collaborative group work and writing. The project explores the recent creation of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EMU)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 The project assumes that the Americas have begun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forming a monetary union of their own—complete with a single currency and single central bank. Students act as country representatives in the negotiation for an American Monetary Union (AMU). 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to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examine the broader issues of regional currency arrangements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process of monetary unification operates.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多边结算逐渐发展为贷币合作的主体。然而在独联体框架内,货币合作仍以双边结算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独联体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鉴于目前为采用多边结算体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独联体国家建立多边结算体系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因全球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而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正从G8向G20转化的过程中,深入研究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美欧主要金融大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历史很有现实意义.1936年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就是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达成的具有明显国际金融体系转型含义的协议.该协议及其附属协议中规定的国际汇兑安排将美元的黄金价格作为买卖通货的标准,这种安排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美元本位",它表明英国和法国开始接受美国主导的新的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显示了美元的"准霸权"地位,也为二战后国际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是一个由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三个阶段所组成的周期,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都是由不同利益集团所主导的,在僵滞阶段即传统金本位制时期是由独占型利益集团-英国主导;在制度创新阶段 从金汇竞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创新型利益集团主导,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从给;在制度均衡阶段是由分享型利益集团主导。国际货币合作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唯一供给机制。因而,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就是下个  相似文献   

18.
In 2007, the EU is celebrating both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Treaty of Rome and the 20 years of existence of its flagship programme, Erasmus, thus recalling that the EU is more than its economic, agricultural or monetary policies and that it develops also as a community of peoples. Education has a key role to play in this respe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how community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developed since its incep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70s. It analyses more specifically how this cooperation and the one in the field of training evolved over the years, first in parallel and then in a more integrated manner, in particular from the 90s onwards, to form what is now a common platform to support lifelong leaning and the 2010 goals set by the Lisb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