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为一篇稿件打过一场官司。2006年4月21日.河北省永年县一小化工厂发生爆炸.记者及时地进行了报道。文章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在现场,消防队员没有找到该化工厂的负责人。找遍所有房间,没有发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必备的资料,只是找到了一张‘宏源化工厂’的单据。初步判断,这有可能是一家没有营业执照的‘黑厂”’。  相似文献   

2.
李洁 《当代传播》2002,(2):42-44
提出的学理概念,泛指调整因新闻内容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③。我国的新闻侵权法是在总结十年动乱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以及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禁止侮辱、诽谤和诬陷。这成为新闻侵权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讲,可按四个阶段考察我国新闻侵权法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颁布(刑法》。该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要处以相应的刑罚。这是我国首次立法惩处诽谤侮辱,可谓新闻侵权法的滥筋。《民法通则》于1…  相似文献   

3.
邱丹 《新闻前哨》2003,(4):42-43
如何掌握监督权与自身名誉权的平衡,避免侵权行为,并学会自我保护?有七种方法可借鉴。(1)运用“三公”免责原则“三公”原则即:报道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报道内容系公众关心的公共事项且有事实根据,以及报道对象系国家公职人员或知名人士。在这三种情况下,只有证明侵权的媒体是出于直接的侵权故意,媒体才应承担责任。司法机关在认定新闻侵权责任时,应充分考虑“三公”原则。(2)注意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新闻侵权诉讼一般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核实责任。权威机关消息来源具有确信性,如发生差错,新闻单位是不可…  相似文献   

4.
1999年1月20日,我们收到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西安老孙家饭庄石家庄分店诉河北日报社侵害其名誉权一案的《应诉通知书》。按报社处理此类诉讼的惯例,由处理涉案稿件的部门派编辑与专业律师一同出庭代理诉讼,于是我们也“有幸”做了一回“被告”。1999年  相似文献   

5.
王欣杰 《视听纵横》2005,(4):109-110
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新闻与司法的关系上尚缺乏规范。在当前法无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常常受到遏制,一些人认为新闻报道活动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即使面对媒体采访也“无可奉告”。而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同样存在“权力”行使不当甚至“权力”被滥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起欠款诉讼案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6月30日,我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收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判决书判定我社胜诉,限令深圳某书店及其承包发包单位某区新华书店,按实际拖欠书款的数额如数偿还我社.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保护与文献利用是建设复合型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之一.作家毕淑敏著作权案两次结果迥异的判决,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及应对办法呢?通过该案并结合法律法规回答以上问题.希望能在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与利用以及如何规避侵权,进而充分发挥文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给广大同仁一点启示.同时对现有法规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2年5月5日,鸡西矿工报刊发了一篇《沿街叫卖还敢暴力抗法依法拘你五日》的消息。这篇内容200字的消息引发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新闻侵权官司,最后于2003年4月25日,以作者和新闻媒体胜诉而终结。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6月 3 0日 ,我社收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判决书判定我社胜诉 ,限令深圳某书店及其发包单位某区新华书店 ,按实际拖欠书款的数额如数偿还我社。这起诉讼的起因是这样的。深圳市某区新华书店将一个分店承包给一个体工商户经营 ,承包人便以新华书店的名义对外与许多出版社联系订货。因其是“新华书店” ,我社便按行业惯例与其建立了先货后款的赊欠业务往来关系。业务初期 ,承包人基本上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限 ,按期支付款项。后由于承包人经营不善 ,开始拖欠我社书款 ,累计金额高达一百多万元。我社在多次交涉无效后 ,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摄影所引发的侵权诉讼也呈增多的趋势。作为新闻工作者,为避免引起一些纠纷,应正确地把握好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侵权之间的界限。新闻摄影与被摄影者的肖像权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的肖像即为侵害他人肖像权的侵权行为。肖像权的内容有:制作专有权,即有权制作自己的肖像并许可或禁止他人制作;使用专有权,即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许可或禁止他人使用;肖  相似文献   

11.
杨帆 《记者摇篮》2006,(4):27-29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诉讼案件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这种趋势从总体上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公民已经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从个别案件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分不清楚,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寻找新闻单位在报道中的一些失误,通过诉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是有些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有关规定作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闻事业的自身成熟壮大,舆论监督将更加有力,因而,正确把握舆论监督,避免新闻侵权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侵权即是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对他人作了过失报道,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权的行为。人格权是最易受伤害的,人格权包括人格尊严、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信用权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闻报道不符合客观事实,引起新闻侵权诉讼,一般会被法院认定为构成侵权,但并不都构成侵权;新闻报道符合客观事实,并不一定不构成侵权。因此,探讨新闻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界依法开展新闻报道,认真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一、完全真实的报道也可能造成新闻侵权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一则新闻报道,除了应符合新闻的其它要求外,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但是,是不是只要报道的内容是事实,就不构成新闻侵权呢?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只要我报道的是事实,就不存在着什么侵权。有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新闻官司时,也单纯地只审查报道的内容事实,认为“报道是否属实”是“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说的新闻来源,是指新闻的事实依据。新闻侵权,是指新闻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侵害公民或者法人的名誉权。 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记者(或作者)采写新闻,新闻机构发布新闻,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闻的事实依据,即获取新闻来源。没有来源的新闻谓之“无根无据”,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捏造事实”。“捏造事实丑化他人人格”,是故意的新闻侵权。故意的新闻侵权比较少见,这里不作讨论。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新闻来源却有可能偏离新闻事实的真相。记者和新闻机构对不实的新闻来源疏忽大意和盲目轻信,导致新闻失实,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没有履行核实的义务”,是过失的新闻侵权。过失的新闻侵权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探讨新闻来源与新闻侵权的关系,提高对新闻来源的甄别能力和运用水平,对于防止新闻涉讼避免新闻侵权,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刊只能选出“新闻纠纷与法律责任学术研讨会”上印发的5篇论文,节录其中的主要段落,予以发表。文中的观点并非定论,仅供新闻界、法学界的朋友们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进入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几乎无不与科学技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相应地,新闻传播媒介在传播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各个领域内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或新信息时,也就必然会触及到各领域内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维护好公民享有的正当权益,又能推进百家争鸣促进学术研究,这是在新形势下值得社会各方面认真探索的一个新问题。 从近几年来司法部门审理的一些涉及这方面的案件来看,尽管有不少判决是公正的,并有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可与此同时,有些判决往往把对某一事物提出的不同意见,推定为对对方的名誉权构成侵害。这样的判决是否能起到推进百家争鸣的作用,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比如,有一桩由新闻报道而引起的侵害名誉权指控,法院判决被告败诉的主要依据是  相似文献   

18.
我中华版图之内,海峡两岸四地,实施四种法律。其中大陆、台湾、澳门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香港法律属于英美法系。而大陆和台、港、澳又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社会制度。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展望21世纪,四地交往必将日趋密切融和,但四种法律制度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本文拟在介绍祖国大陆有关法制的基础上对大陆和台、港三地的诽谤法作一粗略比较。 祖国大陆学术界现用“新闻侵权法”一语来概括调整因新闻侵害公民权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之法律  相似文献   

19.
新闻道德原则包括:新闻道德的职业原则和新闻道德的工作原则。新闻道德职业原则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搞有偿新闻、不有意混淆新闻与广告、不制作黄色新闻、编辑部和经营部门职责分明等。新闻道德工作原则是指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包括尊重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审慎地评论尚未结案的事件和嫌疑人。因为它强调新闻工作者进行采访报道时必须心想公众权利,所以又称为新闻道德的公众原则。一西方各国对于调解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冲突有专门的法规作出规定,如《情报自由法》、《诽谤法》、《新闻报道特许权》等。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报纸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