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欣赏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习惯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作品。如蒲松龄的《促织》,其主题常表述为:文章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其实,作品不仅有就事论事的教育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深层意蕴,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使其意义处于作品之外的话语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文学作品都含有寓意的象征。那么,《促织》的寓意何在呢?从故事情节来看,故事的主人公成名最突出的特征是“迂讷”,不善钻营,从不知偷奸耍滑。也正是因为此,他才饱受肉体、精神、经…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分析】《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被耽误的‘史诗’级的巨著"(毕飞宇语)。它首先全景式地展现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官员媚上,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再通过描写小人物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饱受生活中苦难和压迫带来的痛苦,但最终通过"子化促织"解除了危机,得享富贵荣华的生活,以喜剧的结局蕴含悲剧的意蕴,从而表达对统治者的讽谏意图。其叙事艺术上主要体现通过叙事节奏的跌宕起伏、叙事时间的预叙、叙事视角的转换带来丛生"悬念",通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专制文化及其困境的隐喻的《聊斋志异》,在整体上达到的高度超越了其前代任何一部短篇小说集.以荒诞的形式揭示了严肃而深广的社会内涵.尤其是对人的存在困境进行了探索.这一点甚至不亚于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家们所做的努力。他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无情而犀利.又幽默而智慧.有了他严肃的批判,使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也为追求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小说界的先驱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4.
一、生平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洪山区蒲家庄人。因蒲家庄东头有柳树成荫,树下有清泉,所以又号柳泉居士。他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从他祖父蒲生纳开始衰落,到了他父亲蒲槃,因为生计所迫,早年就弃学经商,但也没有挽回他家境衰落的命运。蒲松龄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里,由于生活地位逐渐下降,他在贫困的生活中渡过了早年.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此书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与艺术才能的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6.
【孙绍振评点】 《促织》的难度不仅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文章的生活内容和当代青少年生活经验的距离上。文勇不但意识到了这个难点,而且找到了方法,那就是缩短文章与学生心理和有限的经验之间的距离。开头.他表面上和一般的老师一样过多地使用了朗读,但是实质上.朗读在他驾驭之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专制文化及其困境的隐喻的《聊斋志异》,在整体上达到的高度超越了其前代任何一部短篇小说集,以荒诞的形式揭示了严肃而深广的社会内涵,尤其是对人的存在困境进行了探索,这一点甚至不亚于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家们所做的努力。他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无情而犀利,又幽默而智慧,有了他严肃的批判,使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也为追求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小说界的先驱并不为过。《促织》开篇即点明故事的起因与背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原来皇宫中的游戏牵动了下层百姓的生活、生存乃至生命,而矛盾的主奴双方…  相似文献   

8.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新增小说《说书人》的特殊之处是采用散文笔法的叙事手法,"荒凉"两字是小说意蕴的集中体现,探讨如何具体解读和感知小说中"荒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许多典故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各种艺术形式中。俄罗斯的诗歌也不例外,许多俄罗斯诗歌创作的原型、意象和底蕴都源于圣经。了解圣经典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为赏析俄罗斯诗歌另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1.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变形记》与《促织》在成时间,政治气候和写作土壤等方面的比较,剖析了蒲松龄在《促织》中所蕴藏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1.导语。“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给蒲松龄的高度评价。我们这篇小说写的是?“促织”(学生答)”。讽没讽刺贪官污吏?“讽刺了(学生答)”。通过一只小虫子也能讽刺贪官污吏。可见蒲松龄确实是位高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先生的小说,去领略这位高人为我们创造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促织》,以一只虫———蟋蟀为线索,演绎了一个令人辛酸而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篇小说,不仅以它反映的社会意义的深刻著称于世,更以它曲折多变、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主人公成名悲喜交织、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而牵动读者的情思,以主人公命运的乖戾而撞击读者的心扉,激起强烈的共鸣,产生绝妙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且给后学者提供了一个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精美蓝本。学生掌握了伴随情节发展而产生情感起伏的…  相似文献   

15.
一、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这句中的“覆算”,课本注:“算帐,追究,”这样解释,“覆”字没有着落。按《说文》:“覆,(?)也。一曰盖也。从西,覆声。”段玉裁注云:“覆,反也。覆、(?),反三字双声”,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更明确指出:“覆有倾覆、覆盖二义,相反而实相成也。本部诸文,若西与覆,乃  相似文献   

16.
此物故非西产此句课本只注“西”字,说“这里指陕西”。我认为,仅注此字,容易误会。学生会把此句理解为“这虫儿本来不是陕西所产”。果这样理解,当然不合原意。蒲松龄不会认为到了明代或清代,陕西竟还没有蟋蟀(促织)。因为周代的《诗经》中的《七月》,写的就是今之陕西一带的事情,那里面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蒲松龄肯定是背得很熟的。所以,这里的“产”字当作“名产”或“特  相似文献   

17.
一、学习要点了解作品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认识作品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整理“然”的不同用法和部分近义词。二、自读指要 (二)选择正确答案:1.第一节作为序幕,主要意图是_a.介绍故事的时间、地点( )b.揭露华阴县令的媚上虐下( )c.揭示成名悲剧的社会根源( )2.篇末的评论对天子的态度是_.a.竭诚劝谏( )b.婉言斥责( )c.忠心袒护( )(三)本文主要通过__描写刻画人物性(一)阅读课文,按要求填充下表:  相似文献   

18.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对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试以管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笔者听许多老师讲解过《赤壁赋》,在讲到苏轼的旷达思想时,总感觉他们讲得过于含混,学生更是似懂非懂。那么苏轼的旷达思想到底是如何揭示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20.
笔者听许多老师讲解过《赤壁赋》,在讲到苏轼的旷达思想时,总感觉他们讲得过于含混,学生更是似懂非懂。那么苏轼的旷达思想到底是如何揭示出来的呢?《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因乌台诗案,作者险些被杀。后来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做了团练副使。虽说是朝廷命官,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