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天也不覆找,地也不载我,错!错!错!迎闯王变成了四面楚歌,千古恨,沦落了大好山河……”这是祁剧《甲申祭》中,李自成走投无路时发出的绝望哀叹。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的祁剧《甲申祭》在北京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今年是甲申(即李自成进京)350周年,也是郭沫若写作《甲申三百年祭》50周年。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自强教授,他详细介绍了郭沫若写作《甲申三百年祭》的前前后后,及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键词     
《甲申三百年祭》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提到了60年前的《甲申三百年祭》和毛主席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明王朝覆灭300周年之际,郭沫若发表的著名史论。它剖析了明王朝走向覆灭的种种原因,也揭示了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后立足未稳即遭败亡的历史教训。毛泽东主席把《甲申三百年祭》的主要思想加以概括: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积重难返的腐败;而农民军的失败,主因在于得胜忘忧的骄傲。今年又是甲申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形势越好,越不能骄傲自满。随着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5日,北风大起,坐于屋内读书,很巧合地读到了两篇文蕈:篇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篇是周作人的《甲申怀古》。这才猛然想起今年又是甲申年,眨眼间,明亡三百六十年了。  相似文献   

4.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由甲申年联想到360年前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和66年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功绩,指出从1644年到1944年300年前后的两个“甲申”年,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论述,以及它在当前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相似文献   

7.
明代仕宦曾鉴一生任职于京师而从外放,其交游对象主要是在京师的同僚,尤其是一道登天顺八年(甲申年)进士榜的同年.其同年进士不少在明孝宗弘治年间成为朝廷重臣.他们在政务之暇经常举行诗会,不止是增进了友谊,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相互鞭策鼓励.当时画师所绘《甲申十同年会图》及李东阳所撰之《甲申十同年图诗序》,传播当时,流传后世,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8.
节俭则昌 淫佚则亡──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张幼林一九四四年王月郭沫若蘸着泣血的史料写下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史论,分析说明:明王朝灭亡是因为执政者腐败。这在当时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日寇的侵略以及民族的灾难完全是由于国民党统治者腐败引起的。文章还...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赏赐牌上的文字信息,依据《茅山志》及北宋晚期相关史籍文献,梳理了崇宁时期元符万宁宫建设的过程,结合道教经文考证并证明了甲申殿在万宁宫中的客观存在,验证了赏赐牌及记载信息的真实性。通过研究《茅山志》中的敕书内容,从侧面验证了其与赏赐牌记载内容的关联性和对应性。二者结合并逐级考证,最终得出甲申殿中此批祭祀用汝窑瓷的烧制时间为公元1105年。最后综合赏赐牌信息并结合存世“甲申殿”款汝窑水仙盆以及南宋博物馆馆藏越窑“甲申殿”款瓷器残片的考证分析,得到详实具体的十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祭祀用汝窑瓷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四十多年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以其敏锐的触觉、深邃的思想和通俗的文字总结了明末农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被作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模文范章。亦正是由于《甲申三百年祭》涉及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要的关系问题,使这篇文章落下了“反科学”的把柄,成为郭沫若的著作中最具争论性的文章。今日重读《甲申三酉年祭》,拟就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两方面谈谈看法。一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战争都有文字记录。但是,不管是钦定正史的编撰者还是俾官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月7日《人民网》特别策划了《甲申年中国教育:九大阵痛、变革与发展》一文。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一课本黄宗羲《原君》:“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高二课本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当他入宫时.看见长公主被崇祯砍得半死,闷倒在地,还曾叹息说道:‘上太忍!’令扶还本宫调理。(《甲申传信录》)”从汉代起,“公主”和“长公主”是两个概  相似文献   

13.
20 0 4年3月5日,北风大起,坐于屋内读书,很巧合地读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篇是周作人的《甲申怀古》。这才猛然想起今年又是甲申年,眨眼间,明亡三百六十年了。其实,农民起义,外族入侵,改朝换代是历史上的常事,毫不足怪的。但甲申年却一再被说起,跟上吊的崇祯皇帝有莫大关系。因为一般人的一般印象或者说是一般逻辑就是开国的是明君,丧国的是昏君。而作为明王朝末代皇帝的崇祯却有着上述两重因素。他既诛杀魏忠贤,又枉杀袁崇焕;有人说他励精图治,颇有才干,能做一番事业,只可惜生不逢时,无力回天;有人却认为他色厉内…  相似文献   

14.
甲申遐想     
公元2004年向人类走来了。按中国传统纪年法,这一年属甲申年,因十二生肖以申为猴,故又称猴年。甲申轮回,神猴降临,遐想联翩。“甲”,居天干之首,最显贵的住宅和科举的头筹均称“甲第”,又因甲属木,木主仁,于是,“甲”成为中华文化中挺讨人喜欢的一个字。“甲”出头为“申”,地支中排行第九位,“九”的一个含义为“多”,故“申”也成为东方文化中颇为吉祥的字眼。两个好兆头的字联起来,甲申当是上好的年景了。若以史为鉴,不妨回想前一个甲申年——公元1944年。这年3月,著名文化人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为公元1644年那个黑色的甲申年…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思考和练习”中有五段文言文:郭老《甲申三百年祭》中有三段,王充《订鬼》中有两段。下边对这几段文言文分别作些标点、注译。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同志是文学巨匠,又在历史科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中学教材中选入一些郭老的作品,是符合众望的。郭老的著作浩繁,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都很强的作品极多,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却选入了学术界有严重分歧意见的《甲申三百年祭》(节选),未免使教师作难。本文不打算全面评论《甲申三百年祭》,仅就选入中学课文的有关部分,谈谈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处和想法,以便引起同人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简引了报载《安徽阜阳旧官场群丑图》与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对郭文的高度评价与有关论断.论述了“两个务必”的提出.引用了党中央历届领导对“两个务必”的重要指示;然后,论述了“两个务必”的重大作用及其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系;最后,论述了惩治腐败与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文中还阐述了关注甲申同弘扬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点异议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刊登的《从“思考和练习”入手辅导学生自读<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自读》),获益匪浅。但是,关于李岩、刘宗敏、李自成的评价问题,我还有几句要说说,以就正高明。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四册《甲申三百年祭》,对“首鼠两端”作如下解:“首鼠两端也作首施两端,比喻进退无据,瞻前顾后,迟疑不决。首鼠,首施都是首尾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吴梅村的一生遭遇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甲申之变,二是失节仕清:都涉及到忠君与孝亲的伦理选择。甲申之变时,出于忠君的需要,他欲殉节,但尚有老亲在,其母朱太淑人指斥他说,:“儿死,其如老人何?”所以他“未轻一死为哀亲”,选择了孝亲。面对清廷的高压与怀柔政策,面对“幕政征出”的频频相通与“当事诸老”的一再“荐剡”,出于忠君守节的需要,他“控辞再四”,先后写过《上马制府书》、《答黄总戎书》、《辞荐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