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丽 《师道》2003,(8):30-3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部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天净沙·秋思》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自然便是吟诗。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年级的要求中明确规定: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课题《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策略》,也为了向大家呈现一节较好的校级教研课,在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树和喜鹊》这篇课文进行了两次试上。这两次朗读教学效果反差很大,不仅是我给学生上课,学生在朗读策略探究上也给我上了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打开记忆的闸门.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记得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课前,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厅式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旨存通过朗读让学生人情入境.以鲜活的案例来诠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以亲身的体验来感受课文,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4.
苏惠 《青海教育》2003,(10):35-35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受的材料,在教学作品时,教师应选择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朗读品味,通过朗读去感受语言的节奏和情感,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读鲁迅《社戏》,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根据字句展示的意义及特定的语脉联系,一步步切入文章主题,并通过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月光皎洁”、“朦胧”等,感悟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柔美之爱及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相似文献   

5.
“我”这个称谓,人们时常会在语言表达时使用它。在课堂上,我常会说,“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我”已经成为了我的口头语,成为了我教学语言的一部分。一个周四的下午,两节都是我的语文课。根据教学安排,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第17课《松坊溪的冬天》,对于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自然是少不了朗读的。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家评议。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无精打采,很少有人主动去举手评议别人的朗读情况,即便发言也都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孩子们冷漠的表现,真令我大失所望。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主动向几名学生征求…  相似文献   

6.
一、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小学教材中许多文章均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文质兼美,蕴含丰富,只有通过朗读,细心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优美的意境。例如老舍先生的《草原》,就是一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通过自己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辽阔美丽的草原画卷中:“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听着老师的朗读,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并且极其投入,富于情感,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  相似文献   

7.
《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是郭沫若先生的经典之作,值得学生反复诵读.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品味逐渐被淡化的逆流,我决定以这节课为契机,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悟情感,将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好”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朗读训练,着力于以“读”为主,从低年级开始打好坚实的基础,让琅琅书声充满课堂。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木兰从军》一课的朗读教学为例,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纯真的记叙文 ,文章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情的好教材。我主要采用朗读为主 ,以读代讲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读中激情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运用多种形式 ,各种语调反复朗读 ,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 ,把荷花的美和对荷花的爱表达出来 ,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受到美的熏陶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 ,背诵课文 ,抒发情感 ,迁移情感。一、初读感知 ,萌发情感课前 ,我在黑板旁边悬挂一幅放大的课文插图 ,图…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一课》(人教版 )是一篇讲读课文。文中共三处出现“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中心句。最后一次出现于文章结尾处的反问句中 ,使文章嘎然而止 ,那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火山爆发 ,那种撼人心魄的气势使读者为之一震。教学时 ,我尝试通过扣住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疑点、文章的矛盾点——“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最简单的话激活课堂 ,寓朗读、探究、感悟为一体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一、插图引入 ,见矛盾这课的插图主要描绘的是在一群热情洋溢的孩子中间 ,“我”与台湾教师两手紧握 ,含笑道别的情景。在他们的背后 ,黑板上…  相似文献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至少教过四次。这次教,无疑是轻车熟路,尽管有不少同行听课,我不愠不火,按照预设的过程,带领学生一步步向“目标”逼近,就在我准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法庭见面”一段时,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难道惊堂木会说话?”  相似文献   

12.
朗读训练是目前小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以前,我总以为讲读课文是要以老师的讲为主的。特别是那些比较有“讲头儿”的课文,我总是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作具体细致的讲解。后来,我注意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为主,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可爱的草塘》(六年制第十册22课),通过作者初到北大荒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北大荒草塘的美丽和富饶。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活泼,富有浓厚的乡土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14.
教师通过朗读基础工作、朗读指导工作阐述阅读课的主角功能;以朗读课《家》、《黄山奇石》等文章为例,采用创设情境、语言描述、鉴赏词句,表情朗读、丰富想象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情感积极、态度主动,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要把朗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角,学生才能学会从朗读中感悟,从朗读中学会与文章相互交流,为将来的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朗读?《教师口语》明确地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再创作昵?下面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介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 ,告诉学生有了雨水的滋润 ,草才会泛绿 ,花儿才会盛开。进而使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设计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 )中 ,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建议。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笔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认真落实《课标》精神 ,以识字和朗读为重点 ,指导学生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我们在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以读为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学会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文以《我是什么》的教学为例,努力体现“以读为本”,品味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9.
播种诚信     
A老师执教《燕子》。课始,他对学生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今天课上谁渎得最棒、表现最好,我将选他到学校广播台当一回小播音员!”课上,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朗读声情并茂,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二册《昆虫》一课,我们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法,分三步安排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意无形地引入新课。课一开始,教师说:“我要大家采集的蚂蚁、苍蝇,蝴蝶……等小动物带来吗?请你们先观察蚂蚁的外形。看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份?每个部份都长着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