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时常发现:在思品课上,大部分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后的行为却不尽人意。分析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道德判断能力,也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和判断能力转化为行为。那么,教师如何将课  相似文献   

2.
马秀娟 《宁夏教育》2012,(7):119-119
我们时常发现:在思品课上,大部分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后的行为却不尽人意。分析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道德判断能力,也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和判断能力转化为行为。那么,教师如何将课程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之中,使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呢?  相似文献   

3.
沈媛 《宁夏教育》2013,(12):55-55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但不一定能律己,把它转化成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引辩论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效果是令人欣喜的。 一、对思品课辩论式教学的认识 思品课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揭示道德观点,讲明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但由于思品课学习的都是比较抽象的道德知识,且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就使得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呢?科尔博格的道德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启示,他“提倡认识冲突法,即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  相似文献   

5.
张爱萍 《中国德育》2014,(16):75-76
正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目的是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不和谐的现象,有时候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课堂上学生听得动情,辩得激烈,说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走出课堂却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课堂内外的表现完全是阴阳两重天,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行失衡现象。可见,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问题。《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品课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是说,着力导行,注重实效是思品课的重要特色和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美丽的童心,传统的道德灌输式的思想品德课堂(以下简称“思品课堂”)可能会把这份难得的美丽泯灭.因此,我们要强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活思品课堂,让孩子们产生学习良好品德的行为意志和动力.以感染学生的思维品质.扣响童心世界的大门,呼唤童心回归,保护纯真童心,就要打造一个激情洋溢,充满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说教”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克服,思品课更多注意在教学情境下进行交互式教学。但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还没有完全关注课堂上学生经历道德经验的积累。因而,思品课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主题,不能很好地内化成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9.
陈冬梅 《考试周刊》2015,(4):122-123
本文针对目前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行为的现象,提出过程思想,即就思品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如何以过程理念进行扎实的思品课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可以说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过程就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应把体验式教学引入思品课堂,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体验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提升实效。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与生活》学科的教学也不再是过去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说教课.也不是纯粹的道德知识传授课了,而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从读、听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尝试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在交流中倾吐,倾吐出实践的收获与旮晚。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呈现出活跃的思维空间,乃是决定“思品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 ,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 ,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教育的金科玉律。”那么 ,思想品课教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促进道德内化呢?一、明理先导———内化的基础“知”是先导 ,讲清道理、明辨是非 ,可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下的思品课越来越看重教学课堂与学生日常见闻的结合,把人文关怀引进课堂,很多关于政要理论的东西逐渐简要化,思品课很多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一些人生事项,灵活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但是学生从外界受到的思想观念与书本文化知识是有冲突的,学不好,不想学的学生很多,导致教学工作也陷入到泥泞之中。将很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引入思品课堂,探讨其对整个思品教学质量提升的综合情况。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联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学生发展和思想品德课发展的需要。打通课堂与现实生活界限,带上学生熟知的社会生活现象,促进学生感悟、体验、思考和成长,就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理论只有实践,才可能产生行为,才可能知行统一。将思品课堂与变化、动态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高效思品课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克服“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后的行为却不尽人意”的毛病,思品课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当前的思品教学,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形式上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化、成人化、知识化的倾向,教师的教学只重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独特的内心体验及行为的变化,因而学生学习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隋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课程—一思想品德课,我们是否更要引起注意,在课堂上关注每—个教育细节呢?在我们追求开放、合作的同时,关注细节是否更能让思品课堂变得完美?更能让思品教学达到实效呢?讲求实效才是思品课达到育人目的的关键,而注重细节则是达到实效的保证。作为一个初中的思品课教师,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思品课堂上,以本为本、闭门造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缺乏与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横向联系,忽视了与家庭、社区等教育渠道的整合,教师只重视教育内容的单向传授,不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现实生活状况相联系,学生道德情感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导致  相似文献   

20.
林尔明 《广西教育》2004,(4A):11-11
过去的思品课课堂教学或照本宣科,或单一说教,或照搬语文教学方式,僵化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知识容器,课堂上的听众。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我们的思品课要开放课堂,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让他们全身心地放松,健康、愉快、积极、主动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