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钦臣 《考试周刊》2009,(13):66-66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准确的结论性、形与数的统一性、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性等这些特点,因此会导致阅读数学书籍比阅读其他书籍枯燥.而且不容易读懂,读不了多少时间就让人感到困倦,甚至很想瞌睡。克服这种似读非读的最好办法,就是拿起笔边读边演算边推理,做到眼、脑、手协调并用。虽说这样读书看起来速度是慢了许多,但是我们就是要从这种慢中去求效益和质量.并且能帮助我们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克服常有的“遇到问题似曾相见又不曾相识、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考试时以不会做而告终”的毛病。  相似文献   

2.
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生词往往是影响顺利阅读的主要障碍。很多高职学生在阅读英语时存在译读、逐字读、频频查字典等不良习惯,严重地影响着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因此,在阅读中处理好生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捕捉关键词,忽略不重要的词及如何猜测生词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实验:你和另一位同学同读同一篇文章,你会发现你们俩人的阅读速度不一样。也许你先读完,或许他先读完。为什么呢?这里除了读书习惯、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外,还有个阅读能力的差异。阅读能力强者,读书既多又快;阅读能力弱的,读书既少又慢。经年累月,两人的知识量就拉开了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默读,要通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直接获得信息,避免唇读和声读;按意群阅读,阅读时将文章分成较大意义的意群,这样就能扩大视幅,缩短视时,有效阅读.最后,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比如排除法,即怎样不读文章就排除掉某些选项;查读法,即对细节的判断知识别;精读,即对重要段、句的理解和推测.还有不同的文章体裁,运用不同的阅读顺序和方法;对于不同的题型,又该如何与文章结合;遇到不会的生词如何去猜等都有一点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质量和速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作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将目光停留在某一词、某一句或某一段上反复重读是影响阅读理解和速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感知语篇的整体,积极追踪作者的思路,清晰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复读不但制约着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使所读信息失去其整体性,从而将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阅读理解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阅读理解部分对考试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考生普遍感到阅读时间紧,而自己的阅读速度较慢,难以充分地理解短文以及准确答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博览群书;掌握阅读技巧、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郑红 《学子》2004,(4):61-62
对口升学是中专、高职院校学生的又一出路,学生对此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很高的希望。英语是必考科目,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对口高考英语复习时,发现学生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考生在阅读英语时,经常出现译读、指字读、逐字读、频频查字典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地滞碍着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猜词和准确把握所读文章脉络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把握教学规律,从而达到英语泛读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扩充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正常情况下,同样一篇文章,读得快的学生要比读得慢的学生理解的正确率高。因为在同一时间内,阅读得快的学生输入的语言信息就多,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便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信息,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而读得慢的学生则  相似文献   

10.
"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各类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必不可少。这类阅读试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种对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它侧重考查考生准确理解语言信息和综合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所选文章信息量大,体裁广泛,题材新颖,且试题占分比例大,分值高。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想达到这个标准必须改正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理解答题的好坏直接影响试卷的得分,学生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语言信息,推断一些隐含意义呢?笔者认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巧妙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习惯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得分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读书过程中,要求有些书必须慢读,有些书可以快读,那如何做到快速阅读呢?(一)不回视小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对那些已经读过的部分再回过去重复看,视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还不住地停顿。这种重复回视,不仅会降低阅读的速度,而且破坏了内容的完整性,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2.
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寻找主题句、关键词,提高阅读量入手;其次要通过阅读,学习语法、句型的运用,掌握文章结构及作者表达思雏的方法;最后通过做一些阅读理解题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理解是中学生学习英语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他们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快捷的视读速度,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教会学生灵活的归纳技巧;改革课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阅读习惯;持续开展课外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年来英语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命题者对考生阅读理解的考测已逐渐向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阅读的速度方面发展。学生阅读理解的失误原因主要反映在阅读的速度、理解的深度和准确程度方面。阅读速度不够快与词汇记忆储存不够,阅读技巧掌握不好,阅读的正确习惯还未形成直接有关:而理解度和准确度差则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的薄弱.尤其表现出了语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课文一定要以读为基础,要求学生多读熟读。一篇文章,读的越多,理解越透;读的越熟,领会越深;读到一定程度,文章作者的语言就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读者在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目前不少学校的阅读教学尚未完全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如何让阅读点亮语文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李蔚东 《甘肃教育》2003,(10):29-30
1.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首先要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时阅读(timed reading)和默读(silent reading)无疑是公认的良好阅读习惯。默读是真正意叉上的阅读.也是快速阅读的基础,其阅读速度可达到400w.p.m.在一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往往有助于时文章深层内涵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如果有了默读习惯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如果我们不重视提高默读能力,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朗读上,不但费力气,易疲劳,还会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英语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真正寓教于乐。就目前现状而言,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出现生单词往往马上查词典,未形成猜词能力;许多学生常采用"翻译法"理解文章,不会按意群阅读,视读能力较差,阅读速度较慢。现行人教版英语教材从八年级下册增加了"大阅读"(Reading)(每单元后的阅读课文),依笔者之见,我们不妨采用"三读法"(速读一细读一精读)指导学生突破"大阅读"。  相似文献   

18.
赵兰秋 《考试周刊》2013,(72):79-79
<正>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不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甚至一看到英语文章或短篇故事就产生畏惧心理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一生都受用,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读,而要讲求阅读速度。在  相似文献   

19.
例谈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理解是对语言能力综合性运用的一种检验,既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能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条件。必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即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掌握问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能弄清文章所要讲述的主体和要点。阅读训练四步曲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永久性的阅读习惯或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学生成组视读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学生头脑中已贮存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因此,从一开始阅读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将英语句子中的单词分组,并习惯于领会词组的意思,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进行认读的意识。当学生习惯于成组视读时,阅读速度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记忆中的词汇、语法会十分敏感,并能迅速准确地同阅读材料联系起来,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整个句子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