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翔凤的词学思想与其经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经学领域中的训诂与微言并存的学术特色在词学中同样存在.其词话<乐府余论>,既有对相关词史的考证,也有对词作微言的阐发.而且他能利用儒家的一些理念充实常州词派的词学解释学,如从"知人论世"出发,并利用<易>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论进行词作阐释.  相似文献   

2.
储晨笛 《文教资料》2013,(35):50-5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常州词派是继浙西词派之后产生影响最大的词学流派,其词学思想是近代词学的一座重镇.纵观常州词派的整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常州词派诞生了许多词作艺术技巧高超、在词学理论探讨中作出很大贡献的词作家,如张惠言、周济、朱祖谋、况周颐等.常州词派在近代词坛的兴盛并非偶然,其产生与发展的时代土壤和精神气候值得我们后人去探索和发现.  相似文献   

3.
在词派林立、宗尚不同的清代文坛,常州派论词崇尚尊体、意内言外、沉郁、重拙大境界等,理论主张独树一帜。和其它词派相比,常州词派更注重对词学理论的探讨,并善于在词学批评实践中构建、修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其理论成就超过了前代。  相似文献   

4.
常州派词学思想是清代词学乃至历代词学的一座重镇,对后来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有深远之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这一词派词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词不同于其他文体之美学特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优秀词篇的艺术价值所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常州词人的士人心态、学术思潮以及嘉道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求变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常州词派之所以能够崛起于乾嘉之交,既与此时期特定之文化土壤及精神气候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词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词之美感特质为主线,对嘉道时期常州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张惠言与周济二家的词学主张进行了爬梳整理。重点论述并评价了张惠言词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立意为本之内蕴要求——近于比兴之表现方法——低徊要眇之审美追求——指发幽隐之鉴赏原则四部分;以及周济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即“词史”说:周济对词之内蕴的拓展主张——“有无寄托”说与“寄托出入”说: 周济的创作论——重视接受主体之鉴赏思想——“空实”说与“浑厚”说:周济词境思想之萌芽四部分。在论述过程中,既力求真实地揭示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又试图反映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期望还常州词派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作为常州词派重要的理论家,周济提出了“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词学思想。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对周济的词学理论、词学渊源及其在常州词派的影响作了较多的关注,有成绩,亦有不足,试将其梳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论述了况周颐的"穆"境理论,况氏评词重视唐五代两宋词而不偏废其一,较前代词家张惠言、周济、谭献的词学观较为通达和全面。他提出的"穆"境理论修正了前代常州词派词家为寄托而寄托的词学思想,更接近词体的柔美婉约的审美特质,代表着常州词派词境理论的最终完善。  相似文献   

7.
吴世昌先生对近代词学进行了系统的“清算”,坚决反对张惠言开启的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对常州词派之外的刘熙载、王国维的词学观也进行了“清算”,但不是全盘否定。吴先生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求真求美,重视词的原生态,强调词体“俚俗”之“本色”。他以求异思维论词,敢于质疑权威,表现出独立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意义的追寻——金元浦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浦,1951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人民大学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艺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中外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理论》主编,辑刊《化研究》主编。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总编。金元浦教授的(《学解释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当代学解释学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专,在《接受反应论》中,他仔细梳理了当代西方现象擘、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发展史,而在《大美无言》与《读,学的上帝》两部作中,他又用学解释学的理论深入到作品解释与批评的实践中。这四部作分别从史、论与批评实践的角度共同构筑了一个成熟的学解释——接受批评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当代艺学建设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本访谈即是围绕学解释学的有关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锐词学思想与常州词派词学理念迥异,其推尊柳永,重字句、协韵与守律,且填词较好地实践其理论主张。不惟如此,柳永词谱之功与婉约风格受到陈廷焯、郑文焯、刘熙载、王国维以及朱祖谋等词学家的青睐,反映了柳词经过清初、中叶传播的沉寂之后于晚清民国再次进入词学家的接受视野,亦体现了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1.
题画词是谢章铤实践其词学主张的重要创作范本,以表现性情为主,体现为才士失意、悯时伤乱、报国悃款及词学微尚等方面,对于提升题画词的抒情境界有着重要的贡献。谢氏题画词注重精雕细琢,喜用慷慨词调表达豪情,善用“意内言外”笔法营构词境,词风豪放沉郁,堪称浙、常二派之外嗣响苏、辛词风的重要典范。  相似文献   

12.
王鹏运是清末四大家的领袖,他的词论和创作都深刻影响了况周颐、朱孝臧和郑焯等人;以他为领袖的清末四大家对常州词派既有继承,也有开拓,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常州词派的藩篱;临桂词派更是在王鹏运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之下形成的。由王鹏运与清末三大词派的关系即已显示出王鹏运在晚清词坛无可争辩的影响、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这些研究评判活动,汇成清初晏欧词研究的重要部分,亦可一瞥当时词学风尚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法国释意理论产生的背景极其提出的口译程序为导引,结合会议口译实例,论述了该口译程序三个环节有助于译员提高口译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为确立衡量口译质量的"忠实"和"对等"标准提供了依据。并且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对释意理论受到的质疑、批评做出回应,纠正了相关误读,以便为正确运用释意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口译质量进行评估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6.
1900-1919年的20年是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韧期”,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词学研究为沉闷的晚清词坛吹进了一股“清风”,但传统的词学研究方法在当时仍然占据着词学坛坫,以“清末四大家”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继续引领词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创作上"颠倒二白"、自成"瑰辞"的詹安泰是近世广东后期词坛上的翘楚。《无庵说词》是詹安泰随中山大学迁居云南澄江期间,将"为同学讲授诗词""谈锋所及"中之说词部分"随笔札出"者,内容主要涉及作词与词作鉴赏之法,并因之旁及相关通代主要词家评论。精义迭出的《无庵说词》是能够代表詹安泰词学研究水准的高水平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整个世界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对传统与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消化,在平衡俄国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参照,中国近代以来,"五四"激进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斗争却因为历史背景、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立场的差异,导致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极大摧残以及当下文化传统的缺位。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混合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的优势,并结合具体课程将混合学习分成前端分析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三个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的内容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明初的高启,历经明中期的杨慎、吴门词派、王九思到明后期的王世贞、施绍莘、陈继儒、高濂、卓人月等的词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曲化现象。明词的曲化,实是文体演进规律使之然,反映了词由乐而文、历俗而雅发展过程中的反拨,是词学发展中的一种回溯现象。明词的曲化,并非弊病,它正好是构成明词体式上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