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铭 《档案》2008,(6):36-37
民国甘肃高等法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2月的甘肃高等审判厅、检察厅。1927年6月,根据国民政府训令,改甘肃高等审判厅为甘肃高级法院,裁撤甘肃高等检察厅,高级法院内设检察处,由酋席检察官监督全省检察工作。1928年3月,正式称甘肃高等法院,地址为民国路128号,直隶中央司法行政部。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7月,由江苏省档案局申报的《民国江苏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被列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类)第146项选题研究方向。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江苏高等法院(审判厅)档案共120594卷,包括民事、刑事裁判书及各类文书档案,涵盖民国整个历史时期江苏高等审判厅、江苏高等检察厅和江苏高等法院等各历史阶段。内容系统完整、稀有独特、数量庞大、时间及区域典型。作为珍贵的法律史素材,对于深  相似文献   

3.
黄跃 《档案》2022,(11):32-37+66
庆阳市档案馆所藏清代甘肃镇原县契约档案中共有13种印文,其钤盖时间始于清乾隆年间,迄于民国,其中清代印有5种,分别是“镇原县印”(满汉合璧文)、“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之印”、“甘肃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兼管驿传事印”、“镇原高等小学堂记”、“镇原学堂”印,民国印有8种,分别是“镇原县印”(汉文)、镇原县知事印、镇原县政府印、“验契补印”四字红印、“验讫”椭圆红印、镇原县验讫正方印、镇原县验讫长方印、甘肃镇原县司法处印,这部分民国印是出于民国验契需要而钤盖于清代契约之上的,表示民国对清代产权的认可。本文对清代镇原县契约档案用印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清至民国甘肃镇原县的地方行政、教育改革、司法建设及产权登记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邓明 《档案》2008,(2):35-37
《云署聊编》中《陕甘民谣》条,记载了有关王亶望贪腐的民谣:“王亶望居总督,视属员馈送之多寡为轻重,其少多者方许进见,次多者留与饮食,最多者与之花厅较射,时有‘一千见面,二千留饭,三千射箭’之谣.遂以墨诛。”王亶望未做过总督,最高做浙江巡抚。民谣说的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官甘肃布政使的巧取豪夺的伎俩。清朝的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是仅次于督抚的大员。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肆意侵贪的大案,时称“甘肃冒赈案”。此案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这桩重大的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发生起隐匿了7年,是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败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率众起义,杀死领兵…  相似文献   

6.
齐云 《兰台内外》2007,(4):63-63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东、西路;金更名为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相似文献   

7.
《档案》2000,(3)
近日 ,永登县柳树乡复兴村一何姓人家发现一清乾隆时陕西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即今永登县)的契尾 ,该契尾虽经数百年的沧桑 ,除个别字被磨损看不清外 ,大部基本完好。此契尾对考证清乾隆年间今永登县的隶属、民族 ,了解当时地银、地粮、税收政策等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份契尾为44×30厘米大的山纸 ,文头用石印印有明珠火牙 ,上书契尾 ,这二字中间书有具字五千四百八号字样 ,并盖有6厘米大的红方印 ,其主要内容为 :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王○○笃遵○旨议奏与奉准户部咨开嗣后颁布发给民契尾格式编号款 ,前半幅照常细书业户等姓名买卖△房…  相似文献   

8.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14,(12):3-3
江庸(一八七八-一九六0),法学家。字翊云。福建长汀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毕业。清末举人。后任京师法政学堂总教习。民国时,历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部总长、北京法政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等职。后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著有《撤废领事裁判权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1906年11月7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廿一日),清廷颁布了改革官制的上谕,宣布:"刑部著改为法部,责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1]开始了中国司法近代化的变革.司法制度的变革一方面是司法机构的变革与独立,另一方面是司法人员及其素质的更新.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设立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司法机构,即法部、大理院、各省提法司和各级审判厅、检察厅;同时也加强了对法官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有关司法机构的设置,学界阐述已经很多,但对法官的培养、选拔和任用问题,学界鲜有论及.现将后一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档案馆典藏的清代档案(未包括清代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和宗教档案),总计2279卷(件),排架长度13.6米。为便于保存原档和开放利用,于1988年缩微成胶卷92盘,约26万多个画幅(其中母片23盘,拷贝2代23盘,3代46盘)。这批档案,最早的形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年),下限止于宣统三年(1911年),时间跨度152年。省城兰州是陕甘总督、甘肃省布政司、按察司、提学司驻地,原存文书档案相当丰富。由于1913年甘肃财政司司长田骏丰借故将十数星明清档案焚烧一空,毁档灭史,这使甘肃历史档案蒙受惨重损失,故现存为数不多的清代档案,…  相似文献   

11.
陈弘谋,清代官员,广西著名学者。字汝咨,号榕门,桂林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生,雍正元年(1723)进土,改庶吉上授检讨。历任吏部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扬州知府,江宁、云南、江西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江西、河南、江苏、福建、甘肃、湖北、湖南、陕西巡抚,两广总督。升兵、吏等部尚书、内阁协办大学土。清代汉族大臣之有协办自弘谋始。嗣进东阁大学土兼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乾隆三十五年(1770)致仕,三十六年(1771)卒,年76岁,溢文恭。弘谋为疆吏三十余年,历任二十有一,经行省十二。所至无论久暂,必究心于人心风俗之得…  相似文献   

12.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乾隆皇帝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相似文献   

13.
杨以增(1787—1856年),清山东东昌府(今聊城)人,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死后谥端勤。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曾历任贵州、湖北县、府、道知事,再授河南开河道,转两淮盐运使,后擢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总理粮台,转江南河道总督。他为官伊始,先教化后行政,有两汉循吏风。  相似文献   

14.
邓邦述(1868-1939),字孝先,号正阁,又号沤梦词人,晚号沤梦老人、群碧翁,江宁(今南京)人。年17随父邓嘉缜入黔,读书省城。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二十七年入湖北巡抚端方幕,三十一年端方奉派为出国考察宪政大臣,邓邦述作为随员同往欧美考察。第二年六月回国,即参与新官制的厘订之事。三十三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调邓邦述前往东北,同年十一月徐世昌奏保他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宣统二年(1910)五月,邓邦述任吉林民政司使,宣统三年十一月解职。民国元年年底奉派为东三省盐运使,几个月后即行去职,改应赵尔粪聘为清史馆…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处一隅,自古以来就交通落后,从外运粮极感不便。清朝滇省当局为防备荒年,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参照江苏省的亩捐,在全省建仓积谷,兴此“善政”,以备不测之需。云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一份详文中称:“伏查滇省山多田少,户鲜盖藏,舟楫不通,转输匪易,积谷以备不虞,尤为切要之政”。  相似文献   

16.
崔丽芳 《兰台世界》2012,(24):40-41
明代广西人陶鲁,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由新会县丞官至湖广左布政使,兼广东按察司副使,带管广东岭东道,世号"三广公"。陶鲁一生长期任职广东,于两广地方建设多有创建性举措,是明代中期地方政治精英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为做好2007年度国家和省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申报工作,省档案局于3月27日在杭州举办了全省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工作培训班。全省各市、县(市、区)档案馆(宁波地区除外)共78位代表参加了培训。培训邀请了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司副司长王雁宾和省财政厅业务主管虞劲松同志授课,省档案局(馆)长王立忠在培训班上作了讲话.培训班由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丁越飞主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1月6日至8日,由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中国国家档案局、马里兰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地方档案国际研讨会”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沈正乐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宁夏、四川、吉林、广西、海南、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长出席了研讨会。甘肃省档案局副局(馆)长张前林代表甘肃省档案局(馆)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中美两国档案工作者以“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档案暨现代中文史料”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西藏档案”、“新疆和内蒙古地区档案”以及“…  相似文献   

19.
河山破碎.家国安危何所寄 韩国钧(1857~1942年),字紫石,又作止石、子石,晚号止叟,私谥勤恪公。江苏泰县海安镇(今南通市海安县)人。清末举人。曾任河南镇平、祥符、武陟、永城等县知县十余年,继又先后任职行政、矿务、军事、外交,官至吉林民政司。  相似文献   

20.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发生以总督勒尔谨与布政使王亶望为首、全省众多官员共谋作弊,侵冒、贪污白银1500余万两的号称“清代第一贪污大案。” 名为捐粮实收银两欺骗皇上 甘肃地处西北,旱灾经常发生,百姓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