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发展怀着积极、善良的期待,是为师者灵魂深处对学生关爱与负责的态度.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就会换来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不仅意味对学生的爱、期待.还意味着合理,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徐畅  陈刚 《职教论坛》2005,(20):60-63
利用问卷对学生进行学习问题、学生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自我调适、就业与升学六个方面的调查,并对03和04级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就业是学生生活的主线.学习是学生焦虑的诱因.和谐是学生满意的基础.发展是学生憧憬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初中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课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二是促使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三是指导学生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四是减少约束,还给学生"自由".五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六是注重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教育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学生塑造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新世纪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4.
文柳 《华章》2012,(24)
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出现,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课堂的主角.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则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顺利的情感交流.“教育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往往具有一种魅力,去吸引人,去感染人.教学需要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而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先生认为:积极和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智力因素活跃.情感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教育,是培养人的场所.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学生能否真正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效果显著与否的根据.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学校教育教学必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心、体贴、爱护学生,平等、接受、认可学生,尊重、肯定、赞扬学生,倾注爱心,精心育人,应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相互对话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本色课堂首先要从三者间的对话做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之中的,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主要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同时,教材是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教材、学生、教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让师、生、文本间对话同步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材的相互对话交流的过程.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却变成了教师完成任务的工具,教学目标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学生一直处在指令式模仿中.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有些教师理解突出学生主体的时候走了极端,认为借助外界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完成了新课改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学生是客人,教师是主人.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将犯错的权力、对话的权力、质疑的权力、思考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本文针对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为了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发展,我校正在开展中、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打造高效课堂,就需要在课堂上抓住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抓住学生就是让学生进入亢奋的情感领域,让学生想学、乐学、愿学、会学.故此,打造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1.
探究性学习通常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培养问题意识,找准探究的切入点,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开发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掌握探究方法,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优化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教师学生知识是教师PCK层级结构模型的一个基本要素,区别于一般的学生知识.化学教师的学生知识按照学生的学习历程可以分为学生可能已有的知识、新知识学习中动态生成的新问题,设置什么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化学教师的学生知识具有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整合性、区域性和发展性.理解性实践是教师学生知识发展的根本途径.化学教师发展学生知识的基本策略是:提升对学生前概念的理解水平,关注学生对于现有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3.
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手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思考的主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改善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学校的基层管理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应扎根班集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把爱学生、带学生、教学生、管学生、用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倾注爱心、诚心、耐心、恒心,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冯军  孙媛媛 《文教资料》2009,(25):221-222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人数众多、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是连接高校辅导员与广大学生的桥粱,是学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实施者.为了更加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应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率的学生干部团队.本文就学生干部团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就如何打造高效率学生干部团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引导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十分重要. 1.实现由"师道尊严"到"尊重学生"的转变 现代社会呼唤新型教师.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对象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今天的学生较之以前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教师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是万万不能的,更多是需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问题意识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诱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证.所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预防分化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是喜欢上数学课、做数学练习的.而毫无学习兴趣和兴趣不大的学生则恰恰相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预防学生成绩分化的前提.调查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大或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师不能对成绩下降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激励和关心造成的.为此,封意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情绪兴奋、饱满.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