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琼 《班主任》2014,(1):58-58
正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类现象: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教师的预设之内,教师无以作答时,往往会以"课后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你们"或者"同学们课后查查资料,我们下节课再讨论"等为托词遮掩过去;结束本节课时,有的教师会号召学生课后开展某项活动,或者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课文""欢迎你们来我家乡做客,到时我当导游"等作为结束语。诚然,教师这样设计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下堂课教学内容做  相似文献   

2.
小议公开课     
薛燕芬 《学子》2014,(4):83-83
正作为教师,"公开课"这个词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从教也已经十几年了,和同事们一起听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不计其数,然而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开课后,"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公开课似乎永远只是课堂教学的乌托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范本。公开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是展示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的舞台,但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有些公开课存在"课前过多渗透""课上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后一走了之"等"怪现象".因此,公开课上教师亟需进行角色的蜕变,教师应成为课前学情的"关注者"、教学思路的"调控者"、学生合作的"参与者"与课后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将学生推到"台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4.
有教育必有公开课,公开课后有掌声,也要有反思。公开课关乎自己,也关乎他人。公开课是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的体现,是展示、是表演。所以,公开课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挑战。上一节公开课,你可以准备几天甚至一个礼拜,你也可以拿起课本就从容展示。然而,面对如此多的专家、同行,你不能随意而为。你的点点滴滴全部暴露在外面,你的优点和缺点都在别人欣赏或"挑剔"下一览无余。你要么达到众星捧月的效果,要么就是在委婉或直接的批评指正之中煎熬。  相似文献   

5.
正一次公开课的锤炼,壮大的不仅是教师对讲台坚守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思考的深入,认识的改变。通过参加名师教学碰撞,有备课、磨课展示研讨的过程,与同仁的切磋,再学习感受与自己上课后的收获成为一股强劲的激流,在笔者脑海里汹涌泛起。新课改下最想呼喊出的硕果,不仅是新课改下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更是关于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了,自己上过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其他教师上的公开课。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不少教师常常在课的最后说上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以后再讨论。”或者是“还有什么话下课以后再讲给老师听”。但真正实践诺言的教师有多少呢?真正能珍惜与学生课外交流的教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的作业由于延续性较小,教师在课后进行反馈的机会也较小,教师在公开课上布置的作业经常缺乏适度性、明确性、有效性。因此,分析公开课课后作业设计的案例,发现公开课布置作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公开课布置作业的可行性方式,对公开课课后作业的设计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后再交流”这一句已是时下公开课中较盛行的课堂用语。当老师遇到一个“绊脚石”时。就用“课后再交流”这句话把“皮球”踢到了课后,究竞有多少问题是放在“课后再交流”的呢?笔者认为这种手段要不得。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校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一位教师上了"方程的意义"这么一堂公开课。重难点是学生会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在课后评课时,我们就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x=4,它是不是方程?  相似文献   

10.
只评优点的公开课要求授课教师完全按照日常授课模式授课展示,观摩教师重点发现授课教师的授课行为中的优点而非缺点,在课后的集体讨论中,要求研讨只限于讨论授课行为值得学习的优点部分.此模式力求公开课呈现内容的真实性、促使教师用欣赏眼光看待别人的授课、有利于培养年轻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自信.  相似文献   

11.
任英武 《家教世界》2013,(9X):156-156
"公开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理应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许多公开课似乎中看不中用,甚至出现"课上热闹课后补"的怪现象。冷静分析自己所经历的众多公开课,笔者认为目前的公开课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学,公开课承担着传播教育理念、展示名师教学艺术、突破常规内容的创新教法等重要作用,其示范性对于前行中的教学改革是举足轻重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公开课后教师们"看看感动,听听激动,想想冲动,回去一动也不动"这样一种现象,如何避免公开课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和尴尬,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不妨将教师分成三类,即新手型、成熟型、专家型,分析这三类教师在观摩公开课后的一些表现,以为教师在公开课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每一次的课后交流或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论文中,都会出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等字眼。我相信许多教师在自己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也的的确确是这么做的。但在许多公开课上,与这些先进理念相悖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个为很多人所熟知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  相似文献   

15.
一、公开课存在的偏差1.公开课成"表演课"。公开课并非"表演课"。然而,现实中的不少公开课却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课前,教师进行反复"试演""组编""加工"。如重新调整班级座位,暗示学生"会的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课上,教师镇定自如、滔滔不绝,学生积极踊跃、师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听课者好评如潮,顺带谈些不痛不痒的建议。然而,这样"完美"的一节课背后,隐  相似文献   

16.
<正>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综观当今政治课教学,教师都很注重教学的设计思路,公开课尤其如此。课堂教学设计经过教师的课堂实践演绎就会打造出课堂教学的模型。我曾上过一节"国家财政"的公开课,课后听课教师的点评,让我对课堂教学模型产生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是彰显教师水平的重要舞台。要想上好公开课,教师需要做诸多准备工作:夯实基本功,打好基础;团队协作,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做好课后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四位一体”公开课,即公开课按“说、听、评、研”四个步骤作一体安排。“说”是教研活动的“开幕”,让听课教师“有备而来”先说课;“听”是听课,有了“说”,听课教师就能“听有所重”;“评”即课后评议,先由执教者反思教学过程,再由听课教师评议;“研”即评后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要让公开课重塑形象,成为课堂改革与创新的"先锋",需要通过理智而公正的讨论,需要在认识上给公开课合理定位,在操作上为公开课"出谋划策"。因此,封存公开课"做秀"的记忆,结束公开课"打假"的话题,开始公开课"建设"的讨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3年教龄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入了迷。课后,一位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