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3.
陈亚 《家教世界》2012,(18):76-77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因此,品德教学中,应创设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迫切获取新知识的情感,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地、成长的乐园,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获得知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曹雯 《生活教育》2011,(6):76-7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性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的目标。为此品德和社会课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自主活动",破除教学枯燥说教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重课内外的有效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探究实践,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品德与社会课要注重学生课内课外互相结合、互相促进。课堂上激趣引思,让学生热情洋溢、充满灵气地走进文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质疑学习,达到知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效果;课外能学以致用,通过小组观察、调查、分享评价来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激活学生灵性,使知、情、意、行得到有机的整合,让品德课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绽放着生命的色彩和活力,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洋溢生命的气息,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戚伟 《考试周刊》2012,(84):133-13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起来。初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可以充分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能以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学好品  相似文献   

9.
吴珍 《海南教育》2014,(9):37-38
品德教学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育人为本"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笔者在小学品德课堂上尝试进行"体验式"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王国。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最后在体验中建构新的道德价值观.体验,顾名思义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种体验性课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教育只有让学生亲历过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才会有感悟,教育才会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体验应该是"情感的、生活的、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强调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以及活动过程的生成性。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应通过活动教学让儿童体验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其成为一个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三者实际上是一个整体,都是让学生围绕"探究"进行学习活动的。探究是让学生参与在学习活动中,不是作为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扮演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  相似文献   

16.
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探究问题,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体验,即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是主体的亲历性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学生学习的不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的新课程,在话题和范例的引领下,期待着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那么,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呢?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19.
<正>"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把"探究学习"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的获得。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教会他们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