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3.
1936年,徐讠于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写下了自己的成名作《鬼恋》,风靡一时。伴随着之后的创作,他也成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著名作家,但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1996年,油画家陈逸飞将小说《鬼恋》改编为电影《人约黄昏》,电影在还原《鬼恋》这个故事的同时,也寄予了改编者对于家乡的怀念,展现了陈逸飞独特的电影表达方式,也将徐讠于再一次带回了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鬼!啊——”麻雀发出一声恐怖的尖叫,就一翻白眼儿,晕过去了。  相似文献   

5.
“鬼畏桃”的观念在当代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在几千年前这种观念已经产生了。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桃木的神话传说,通过对这些神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桃木与太阳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将其视为“太阳神木”,是太阳在人间的代表,在古人观念中太阳为“阳”,代表光明,而“鬼”为阴,从中可以窥见“鬼畏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文学小说的地位,冯梦龙将小说与诗、赋、释、道等相提并论,以同经、史等大道相对应的方式强调小说之“小”。《四库全书总目》则强调小说之“说”,并以文学小说不符合目录学体例要求为由将其驱赶出小说的范畴,但《四库全书总目》中采集的小说体例照样不统一,所以在给目录学小说分类的过程中还是以小说之“小”为依据。文学小说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而目录学小说则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以强调文学小说的社会功能为由争得一席之地结果是徒劳的,明确提出文学小说的审美特征,强调文学小说与目录学小说截然不同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7.
傅一岑 《文教资料》2012,(26):30-32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鬼神之说向来与宗教密不可分。而魏晋志怪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被深深打上了宗教色彩的烙印。志怪小说中的宗教观主要是围绕着人、神、鬼展开,表现出宗教意识与人本意识融合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2月19日睛弟弟有三“贪”:贪睡、贪吃、贪玩。只要弟弟一“贪”,妈妈总是束手无策,急得汗珠直掉。贪睡篇:今天早上,阳光明媚。可弟弟却还在跟周公跨时空地畅谈着。妈妈使出了90分贝的高音:“快起床,太阳都晒到屁股了!”房间里仍旧一片寂静,这让妈妈非常生气,直接过去掀开被子,用力地把弟弟拖起来,就开始帮弟弟穿衣服。  相似文献   

9.
关于婚烟,一位台湾女作家这样说:“婚烟像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实际上,舒服也罢,不舒服也罢。人们往往都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众所周知:能成夫妻就算有缘,有缘就应该彼此珍惜。令人  相似文献   

10.
小昌的小说有很严密的叙事结构,他把人物之间混乱的情感关系编织成叙事的迷宫,并结合叙述人的目光,营造出吊诡的情绪氛围,塑造了一批犹豫的、不确定的人物形象。叙事的迷宫和人物的犹豫,是作家对当下人尤其是青年人精神状态的一种新理解。"人"的复杂性,往往不指向人性的复杂,而是链接着现实时空的复杂。时空分岔之下,"我们"失去了确定性,"我们"有过去、却无未来,这是小昌对当下"人"的精神判断。  相似文献   

11.
小说这个名称,古已有之;名称虽然旧有,但是古今异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最早的小说一词,取义于“琐屑之言”,也就是琐细的言谈,不必自具首尾。到汉代,把寓言、异记作为小说,这才和后来的小说近似。但是它的不被看重,仍是长时期来一以贯之的。《汉书·艺文志》因袭孔儒的“君子弗为”观点,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中国  相似文献   

12.
徐訏的《鬼恋》讲述了一个在暗夜中前行不辍的女鬼的故事,用浪漫传奇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鲁迅的《过客》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个奋然前行而孤独的过客,来体现他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徘徊。"女鬼"与"过客"在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中呈现出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及深刻的悲剧精神,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奴隶"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说“小”     
“小”,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又经常使用的字,但仔细探究一下,也有不少的可说之处。首先,“小”这个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下面甲骨文中的“小”这个字,好像是三个细小的点,是不是古人就用这些小的点来表示“小”呢?不完全如此,在《说  相似文献   

14.
说“小”     
人们的口中,常常挂着“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业绩”。小事,小成绩,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无论是成就大的事业也好,实现远大理想也好,都离不开“小”的积累,都必须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15.
说“小”     
“小”是一首隽永的立体诗,是一轴绝伦的工笔画,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个满是精蕴的元素。“小”字伶仃的骨架,曾使好多好高骛远的人弃它不顾。仅以知识界为例:当今不少大学生着眼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世界巨匠的经典著作,而把呵护  相似文献   

16.
说“人”     
人是天地之间最灵长的动物。我们谈人,不谈其生理,也不谈其进化,单从文字符号的角度来探寻一下人的文化意蕴。首先我们来看许慎的解释,《说文》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形,凡人之属皆从人。”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人是天下最足贵者,二是人取其侧立伸臂之形。我们核之甲骨文,许慎的注解是符合古字形的。甲骨文“人”形即是弯腰伸臂人形的描摹,古人必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能生存下来,显然人字取意,抓住了先民的本质,那就是要躬身劳作,方可繁衍不息,这也正是“劳动创造人”的一个佐证。甲骨文中与人相关的字形近千种…  相似文献   

17.
<正>初到德国,第一印象便是洁净。与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在柏林游逛一天,鞋子竟一尘不染;不由为德国优美的环境所折服,更佩服德国民众的公德意识——从街头小小的"赠物箱",便足见一斑。那天要去购物。出门前,乌塔随手抄起一只玩具泰迪熊和几本旧书,塞进手提袋让我帮忙拎着。走到垃圾箱前,我正要往里投,乌塔慌忙制止:别扔,这东西要赠给别人。我连忙收回,好奇地问  相似文献   

18.
咳咳咳,各位看官快来瞧吧!“小马虎”遇上了“黑毛鬼”。欲知详情,且听我细细分解。下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刮着,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雪花。天冷得人连手都不敢往外面伸。我袖着手,坐在温暖的客厅里,边欣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边美滋滋地想:放寒假多美啊,天虽然有些冷,但不用去上学,可以玩个痛快,还能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柯子,快去给咱家烧炕。”老妈忽然打断我的“美梦”,下了“烧炕令”。  相似文献   

19.
下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刮着,天空飘起雪花。天冷得人连手都不敢往外面伸。我坐在温暖的客厅里,边欣赏动画片边美滋滋地想:放寒假好啊!虽然有些冷,但不用去上学,可以痛快地玩……"柯子,快去给咱家烧炕。"老妈打断我的"美梦",下了"烧炕令"。"遵命!"我起身找了件厚外套裹在身上,便去了院子。我拿起家里的大簸箕,来到柴房,铲了些棉花壳塞进了炕洞里。  相似文献   

20.
“小说”在中西文化系统绵延发展千余年,各自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种假定性认知方式,中国现代“小说”概念孕育甚早却诞生于清末民初中西“小说”系统的全面撞击对接中。巨大的时空错位使“误读”在所难免,重新检讨“小说”概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