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就业为导向实质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职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学生就业这个核心。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改进和创新职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要把满足企业需求和生源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学校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教学思想不但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且为打造职业学校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3.
就业导向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学校管理创新的动力。德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与育人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应与时俱进,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进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校多年来积极探索、实践就业导向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师资配备是一个既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又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核心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师资配备受到多种因素的广泛影响和制约,必须遵循高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遵循科学合理的配备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7.
分析我国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与岗位就业要求存在较大距离的原因,提出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应顺应未来社会职业变化需求,将岗位就业设定为教学目标,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以航天技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提出中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需在专业设置、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实行“多证制”、建立良好的择业观等方面加强调整与改革,并指出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屿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12.
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职场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就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提出职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于建宁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2):40-41
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蕴涵于学校内质中、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权的核心力量,是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中职学校而言,“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基础,加强校企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人才模式。培养学校核心竞争力,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随着职校生学习生活的结束,大多数人将奔赴人生新的驿站——职场。在职场中学生们遇到难以想象的又难以理解的困惑:为什么就业这么难?为什么我们不被用人单位重视?为什么我们在校学习的知识用不上?为什么我们上岗又很快下岗?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就面临着就业、失业、择业、创业的艰难。学生的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校生过千万,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学校如何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活动,其载体都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的依据,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灵魂。制订一个适应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满足于就业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是一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致。 相似文献
20.
陈光 《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11):14-16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编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