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的一种实例.众所周知,平面镜所成的像除了是虚像之外,像的特点还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同”,以及“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课本P55专门有一段讲到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镜前的S点在镇后产生一个虚像点S1,并且“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显然,上面所说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着重指点的像,而后汇集成整个物体的像.不管是点还是整个物体,它们的平面镜成像其实都是一种对称图形,几何学上叫做平面对称.平面镜即…  相似文献   

2.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的光(或被物体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的连线眼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利用平面镜成虚像的性质,可以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1.作反射光线例1已知平面镜上的两条入射光线,如图1所示,试仅用刻度尺画出相应的反射光线.解析在图1中,我们可以在两条入射光线上任取两点,分别作出这两个点的虚像,然后连接虚像和入射点,作出反射光线.由于这两点可以任意选择,不妨选择这两条光线的交点S为一光源,根据上述道理,作SS⊥MM,交镜面于O点…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光的初步知识时,有些同学往往容易混淆影、虚像、实像这几个问题,造成对光学成像一些错误的理解和模糊的认识.现将它们的区别简述如下:一、影和像的区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留下了与物体有相同轮廓的黑暗区,便产生了影子.如阳光下的人影、灯光下的手影以及日食和月食的产生等.像是由物体发出的实际光线或其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的.影是单一的,而像则可分为实像和虚像,有倒立和正立之别,并依据不同的光学规律而成像.如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一、一个成像规律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2f倒立缩小实像介彩<2f f万uf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实像;当“叨寸物体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虚像。2.2倍焦距位置是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即当u>刀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缩小的实像;当厂袱u<卿寸,物体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物体与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所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体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当物体…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发廊理发时 ,能从自己前面的平面镜中看到身后的一些“物体” ,其实看到的这些“物体”是身后物体在镜中成的虚像。坐在椅子上的你 ,能通过平面镜看到身后多大范围内的物体呢 ?人能够通过平面镜看到身后的“物体” ,是因为身后的物体能将灯光或阳光反射到镜面上 ,这些光再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入人眼的缘故。(图 1)如图 1 人眼位于平面镜AB前的S(图 2 )点 ,要确定人眼通过平面镜看到的范围时 ,我们可把人眼S看成是一个光源 ,在该光源发出的无数条光线中 ,有两条光线SA、SB刚好照射到平面镜AB的边沿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 ,分别…  相似文献   

6.
海市蜃楼     
《课外阅读》2010,(5):I0001-I0001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在大气科学中称为蜃景。  相似文献   

7.
一、影与像这是学生难理解的两个名词,不少同学不知什么是影、什么是像.1.均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了影.2.烟暴实际光线会聚或发散而形成的,有实像和虚像之分.如在阳光照射的树荫下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就是由于太阳光经过树叶间的小孔形成的大阳的像,而日食、月食现象中人眼看到的则是影子.二、白色与无色这是学生最易混淆的,多数同学认为一回事,实质上白色和无色是不同的.1.哪毕对不透明物体讲的,不透明物体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不…  相似文献   

8.
凸透镜成像知识在初中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又是不易掌握的知识.以下提供辅导,供学生复习时使用.一、认真实验,小结成像规律通过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得到如右图的成像情况.由上面还可以看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中有两个转折点:其一,u=f是成实像与成虚像及像的倒立与正立的转折点.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大于焦距成实像,且成的实像一定是倒立的,所成虚像一定是正的;其二,u=2f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内成放大实像,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实像.当物体正好位于二倍焦距处时…  相似文献   

9.
光学现象 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 ,镜中的“像”越小 ;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 ,“像”越大 (甚至等于物体的大小 ) .疑点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69面有一个课堂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物体距平面镜较近 ,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十分接近 ,经过教师的引导 ,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 ,最后得出虚像与物等大、正立且关于镜面对称的结论 .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上述结论相矛盾 .为什么人眼看到平面镜中虚“像”的大小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远近有关 ?析疑 要讲清楚上述疑点 ,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上述…  相似文献   

10.
镜像概念在空芯变压器电路分析中的运用庞善飞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只要求出物体上的每一点对于镜面的对称点,就可以得到物体的像。它具有以下三点对应规律:1.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相对镜面是互相对称...  相似文献   

11.
微曦 《中学科技》2014,(5):10-11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是地球上某处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在另一处形成的虚像。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代光学装置中的透镜、棱镜的表面常涂上一层增透膜,这是应用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B 分光镜是应用了光的色散现象; C 近视眼通过近视镜看到的都是物体缩小的虚像; D 无论人看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在人眼的视网膜上都是形成缩小的实像  相似文献   

13.
海市蜃楼     
《小学生导读》2013,(10):F0002-F0002
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简称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相对于幻觉,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由于观测到的位置是由实际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像,它可以用照相机来捕捉影像。  相似文献   

14.
物体上某点发出(或反射、折射)的光,经过面镜、透镜的反射,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我们叫物体上某点的实像点。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实像点。与物体上各物点相对应的所有实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实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就是实像。由面镜成透镜反射或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发散的,则它们不可能会聚,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就是虚像点。所有虚像点的集合,就是物体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相似文献   

15.
平静的水面中景物的倒影是“像”还是“影子”?;婚纱摄影拍的照片是“像”还是“影子”?;透过放大镜分别看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分别看到的一个是正立放大的.一个是倒立缩小的,那么看到是“像”还是“影子”,如果是像的话,那么是“实像”还是“虚像”……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光学时,许多同学常把影、小孔成像、实像与虚像混淆不清.这里把它们的形成、遵从的物理规律等作一个比较,使同学们能从本质上区别它们.(-)影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光线行进的路径上放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被这个物体挡住,物体背后就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区域,这个暗区就会产生影.如果把屏放在物体的背后,屏上会留下物体的投影.由图1可以看出,影是由发自光源并与投影物体的表面相切的光线围成的黑暗区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图2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由图可以看出,烛…  相似文献   

17.
“平面镜成虚像,而虚像一定是正立的”这种普遍存在于广大物理教师和教学资料、教学视频中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平面镜成像特征就是像与物体关于镜面立体对称,并无正立一说;要确定像的正、倒,必须先确定物体的方向,再根据像的方向与物体的方向是否保持一致来确定像是否正立。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19.
1.鱼儿为什么会在云中游戏?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人们站在河边,向水中看去,常常会发现平静的水面下飘着朵朵白云,鱼儿在云中游戈,这是因为平静的水面具有平面镜的作用.天空中的白云民射的光到这水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就在水面下形成了白云的虚像,故我们看到“白云”在水中飘移水中的鱼反射的光,到这水面后发生光的折射,折射光线进入观察者眼里,便看到鱼儿,这“鱼儿”是水中鱼儿的虚像,不过这种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所形成的,比实际鱼儿的位置浅一些,像的原位置上方.本来鱼儿在水中游戈,我们却看到“鱼儿”在“白云”中游…  相似文献   

20.
关于物体的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人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或透射)什么颜色的光”,甚至有的说“物体所以呈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的缘故”.我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妥乃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