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锬 《兰台内外》2007,(1):64-64
对于四大洋的名称,人们都比较熟知,那么“四大洋”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太平洋——“和平之洋”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命名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他们进入了新的大洋。时值这里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海途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作“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不少人在谈论“太平洋时代”已经来临,尤其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已经与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在太平洋展开竞争。太平洋究竟是否足够大,容得下两个大国的和平发展,还是“一洋容不下两条蛟龙”,这个战略性问题中美和亚太其他国家都需要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几个世纪前,麦哲伦率九死一生的船队作环球冒险航行。当驶入一片浩瀚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喜极而泣起来:因为蓦然在目的便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由此,笔者便想到生活中的新闻处处有,但记者却常常发出没有新闻的种种喟叹。正如法国一位雕塑大师所言,美到处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巨大作用的“发现”,仅就肉眼而言决非麦哲伦第一。在偌大一片汪洋四周的陆地和星星点点的岛屿上,有一代代土著居民在生活着。但在他们眼中,太平洋只是自家门口构成生存环境的一片水域,而作为探险家的麦哲伦从单筒望远镜看到的,却是未被文明社会所认识和记载的疆域。不同的认识能力,产生了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视角,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发现。 社会在“发现”中进步了,经济在“发现”中发展了,那么,新闻在“发现”中也必将有写不完的新闻。因此,有人说,天底下的新闻有的是,就是看记者发现没发现。发现是记者的代名词,发现不了新闻就当不了记者;新闻的竞争就是发现的竞争。作为一个以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为己任的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一个抽象陌生的概念,而应当从每一次采写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样,才能避免土著居  相似文献   

4.
几个世纪前,麦哲伦(约1480—1521)率九死一生的船队作首次环球冒险航行。当驶入一片浩瀚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乃至喜极而泣。因为蓦然在目的便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于是,笔者想到生活中的新闻处处有,而记者眼里、笔下却常常发出没有新闻的种种喟叹。正如法国一位雕塑大师所言,美到处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偌大一片汪洋四周的陆地和星星点点的岛屿上,有一  相似文献   

5.
八十多年前,现今横贯上海市中心的延安东路,是一条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1914年时,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此浜被填没造路。路名以英皇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在这条爱多亚路的东端黄浦滩边,地跨两界的中央,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有一座颇具风采的宏大纪念碑拔地而起,这座纪念碑就是堪称“上海第一碑”的外滩“欧战纪念碑”(又称“和平女神像”)。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出兵,开赴一个“和平战场”,武器不是坦克机关机。这次出兵的中国军队将接受一位叫桑德森的澳大利亚人节制,臂上佩带联合国标志。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历史将记住1992年4月16日,中国军队加入了联合国迄今最大的维和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将记住1993年3月8日,她命名这支出兵部队为“维和首功大队”。  相似文献   

7.
西沙群岛,历史上也称“七洋洲”“千里长沙”。它位于海南岛东南部约182海里(340公里)的海面上,岛屿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永乐群岛(含琛航岛、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宣德群岛(含永兴岛、石岛、七连屿)和东岛、中建岛等34个岛礁、沙洲组成。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往返途中都经过这里。永乐、宣德这两座群岛的名字,都是为纪念著名航海家郑和而命名的。西沙群岛像一串璀璨的明珠洒落在浩瀚无垠的南海上。在这片广阔的海域里,有着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2005年8月5日至7日,笔者有幸随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海洋科技暨航海夏令营一起前往探访这颗“南海明珠”。  相似文献   

8.
韩阳 《出版参考》2006,(9S):18-18
本刊讯 在“2006年全国少儿图书订货会”上,中国和平社一举推出二十个品种、上百本精品少儿新书。为了这次订货会,和平社共投资近300万元,造货1000万码洋。这些数据对于正处在走出困境中的和平社来说,可谓是很大魄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柏杨  小浩 《出版参考》2006,(12):12-13
第一愿是取消籍贯 在三十年代之前.中国人见面.往往问曰:“老哥,吃饭了没有呀。”于是被洋大人讥为吃饭的民族。有些中国同胞自己觉得脸上挂不住.认为洋大人见面时那一套.才是经典之作,美不可言。大洋大人见面,昔之时也,还多少有点关心,所以曰“好都有都”。前之时也,已退化为没话找话,曰“哈罗”。  相似文献   

10.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和墨西哥之间在16世纪中期开辟的横渡太平洋的通商航路。16世纪20年代,墨西哥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也被西班牙人占领。当时中国与南洋地区的贸易兴隆,中国货享有很高的声誉。西班牙人见有利可图,就开辟了菲律宾通往墨西哥太平洋沿岸阿卡普尔科的航线,以菲律宾为中转站,在中国和墨西哥之间做起了买卖。西班牙人的大帆船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珠宝、茶叶等商品,穿洋过海到达墨西哥。中国商品在墨西哥非常受欢迎,当地人把这些运载中国货的大帆船称为“中国之船”。据记载,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第一艘“中国之船…  相似文献   

11.
《走进爱因斯坦》,[美]A·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王瑞智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今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著名的相对论发表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今年定为“世界物理年”,许多国家更是将今年直接命名为“爱因斯坦年”。4月18日,一束光信号从爱因斯坦工作过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通过大洋光缆在24小时内周游地球,最后返回美国。“物理照亮世界”,这一天,世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苏生,后名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南海先生”。生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卒于1927年。光绪癸已举人,乙未进士,授工部主事,为我国近代改良派领袖。尝与弟子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有“康梁”之称。康氏初以上书变法之志不达,乃返广州筑万木草堂讲学蓄书,所藏多属普通之书。戊戌之变,家被抄,其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附列卷首,所云奉督宪发下寄存书目,即其时康氐所藏。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歌手孟庭苇一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似乎还温馨委婉地萦绕在雨空;台东沿海的群山却奋力将迎面而来的太平洋强气流反弹回去,化作8-9级强的“落山风”,呼啸着吹向大洋。海岸悬崖上簇拥而生的灌木丛在高山与大洋间拼命地抗争,犹如在金融风暴中风雨飘摇的台湾报业一般。  相似文献   

14.
“亡魂岛”的梦呓张兰夫到2000年左右,太平洋将会出现一个面积稍小于亚洲的“亡魂岛”──这应该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大新闻。然而仔细一推敲从中国海洋报上读到的这则新闻,却发现经不起推敲。一、这则新闻说,地质学家赫灵博士20年前曾潜到海底探测该岛,发现45年...  相似文献   

15.
1996年8月20日,我收到了被确定为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队正式队员的通知,它距离我成为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的时间整整10年,那年我40岁。 两次去南极的路线截然不同,第3次队由青岛出发,横穿太平洋,到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穿麦哲伦海峡,过彭塔阿雷拉斯,渡德雷克海峡,到西南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记者秋山丰宽,于1990年12月2日搭乘苏联“联盟 TM—1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环球飞行8昼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邀游太空并进行太空实况报道的新闻记者。秋山“太空之梦”的实现,标志蓄新闻报道由全球范围步入太空。日本记者的这次太空之行,是东京电视台为庆祝该台开播40周年,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而不惜重金,特意安排的。世界上不少报纸不仅在头版作了报道,还在内页刊登了有关方面的详尽介绍。12月4日,飞船与“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实现了对接。随后,秋山就投入了《新闻记者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节目的电视实况广播。“和平”号在距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一天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报纸“消失论”刚刚落寂,金融风暴中欧美报纸倒闭声又起。浅浅的太平洋难挡这些信息与声浪对我国报业的冲击与影响。然而,环球并非同凉热,我国报业当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和认识国内外报业形势,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挡住大洋那边的报业“寒冬”.营造我们自己的报业春天。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报纸“消失论”刚刚落寂,金融风暴中欧美报纸倒闭声又起。浅浅的太平洋难挡这些信息与声浪对我国报业的冲击与影响。然而,环球并非同凉热,我国报业当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和认识国内外报业形势,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挡住大洋那边的报业冬天的“寒流”,营造我们自己的报业春天。  相似文献   

19.
素有“苏中小江南”之称的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濒江临海,海岸绵长,滩涂宽广,物产丰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海鲜之乡”,同时也是东方深水大港—洋口港的所在地。辖区面积1872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这样一个光辉的名字———成舍我(1898年—1991年)。在他长达94年的生命旅程中,几近80年的光阴投身于中国的报业和新闻教育事业。当年他仅凭区区200元大洋独立创办的《世界晚报》,居然发展成颇具影响的“日、晚、画”三位一体的“世界”报系,这是近代新闻史上不可不提的美谈;纵然政局风云激荡,变幻莫测,他始终秉持真实公正的办报原则,从不向权、钱低头,并几度因言惹祸,身陷囹圄。他毕生辗转北平、上海、香港、重庆、台北,无论身处何地,都勇敢地担负起报人的重任。父亲的官司竟成为“启蒙之师”1908年,成舍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