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曾在1982年6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这篇散文以饱满的激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了耸立在那“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山海关的雄姿,热情地歌颂了这座“固若金汤”的雄关。并以此为衬托,更加激情满怀地歌颂了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真正的、“固若金汤”的雄关——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收有著名作家峻青的《雄关赋》一文。该文从“思慕中的雄关”写到“眼前所见的雄关”写到“心中的雄关”,以巧妙的构思表现了深刻的主题。的确是一篇文质兼美、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抒情散文佳作。但该文存文字上存存着一些欠妥之处,指出如下:  相似文献   

3.
照应,是作文常用的一种前后互相关照呼应的艺术手法。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据我看莫过于峻青的《雄关赋》了。标题中“雄关”一词,是物体的山海关和作者由此升华出的一种理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的统一体。可以说“雄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联想是散文写作常用的技巧,要驾驭这种技巧,探讨引起联想的方法很有必要。就动情点与联想出来的事物的联系而言,中学教材的名篇给我们暗示了大致以下几种引发方法。一、相似法。它是通过叙写的事物联想到与此相类似的事物。《雄关赋》就是通过叙写眼见的雄关想到心中的雄关。眼见的雄关固若金汤,心中的雄关坚定不移,二者的相似点是坚固。由此引发出心中的雄  相似文献   

5.
杨振宇同学问:“《雄关赋》以巧妙的构思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构思上的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巧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一种标志。《雄关赋》的成功之处,最重要的就是用巧妙的构思表现深刻的主题。其巧妙的构思可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课文采用层进式的散文结构。全文写了三座雄关:思慕中的雄关——模糊的影子,重在渲染对雄关的向往与仰慕;眼前的雄关——历史的陈迹,重在突出雄关的险要雄伟;心中的雄关——坚贞不渝的信念,这才是真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其中“漫道”这一词语,犹言“莫道”“别说”。这两句意为,不要说这雄伟的娄山关多么像铁铸的城墙一样坚固,我们今天不也是凭借自己的脚步从关头翻越而过吗?这两句诗表现出了诗人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雄关漫道真如铁”,实即“漫道雄关真如铁”,这句诗是根据词谱格律的需要而进行动词后置的倒装句。这也是古汉语中否定句宾语前置这一语法规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文如观山不喜平。”许多佳作之所以能给读者以荡气回肠的美感震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起伏跌宕的“山姿”,抑扬起落的情感吧。请同学们找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几起几落? 学生展开讨论。 生:开门见山,赞美雄关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肥西县山南中学张文生同学、山东鱼台一中赵树祥同志就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第七部分开头一段文字提出了如下疑惑:作者第一句话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第二句接着说:“但这回却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那么,按作者的话的意思,下面所要说的意外之处,应当是超过作者“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推测,也就是说,“这回”(三一八惨案发生的事)的“几点”比作者推测的还要坏,还要“恶”,还要“凶残”,还要“下劣”。但作者接下说的第三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  相似文献   

9.
《雄关赋》是一篇气势磅礴、联想丰富、含义隽永、发人深思的抒情散文,已编入新编通用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捐导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要引导学生理解贯穿全文的爱国主义激情,理解立意深刻、结构层层深入纵横呼应的特点。一、立意山海关,这座弛名中外富于传奇色彩的雄关,之所以享誉“天下第一关”,一方面固然因其形势险要,气势雄伟,但更重要的还在于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三册《雄关赋》一文中,为了突出山海关地势的险要和位置的重要,引用了“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幅对联,并且注释道:“(两京)古代指西京长安(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和东京洛阳(现  相似文献   

11.
《雄关赋》是峻青针对十年动乱后一些人的“信仰危机”而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中赞颂雄关——山海关,更赞颂人们心中的雄关——对祖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在《雄关赋》教学中,除讲授语文知识外,还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信念。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2.
赵燕问:《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 《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即写了作者的游山之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呢? 在第三节,作者先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这一句由记转议,由悔变叹。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游山之得:1.要求思。作者认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后深广的求思,也就是作者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深广的求思精神。作者告诉人们要观更要求思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由悔产生的一种游山之得。2.要有志。作者先写了游华山洞所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写作者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再根据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出游山之得:故非有志者  相似文献   

13.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4.
最近,教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学生遵照作者的指点,对语言用“心的锤来锤炼它们”.不料,经过一番“锤炼”后,竟发现课文中“工夫”和“功夫”这两个词用得不合规范.经统计,这篇课文中,一共用了三个“工夫”和三个“功夫”,现持有关句子摘录如下:第四自然段:“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言语上有工夫,才能如此引人入胜.”第五自然段:“也是《西游记》的语言工夫好,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5.
《项链》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新课本(第四册)将它由原定阅读课改为讲读课.如何讲好这一课,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课本上“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为我们做了揭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虚荣的思想”.作为读者阅读这篇小说,如果仅仅理解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课文练习又提示:“想一想,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先立好主题,古人叫“意在笔先”.这在当前通行的写作教材中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例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协作、宋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第十一页写道:“只有主题初步明确之后,才能动笔写文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王凯符、吴继路主编的《写作》第十六页写道:“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先立意,后动笔,在动笔之前把主题想好.”接着强调这“是写文章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辽宁大学的《写作概论》第十五页也是这样说:“先立主题后动笔,是写作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陶静先生把阅读心境分为“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类型,认为“最适合阅读的接受心境是情绪的虚静状态”.作者则认为抑郁心境更适合阅读,理由有四:第一,陶静先生所谓的“虚静”,在现实生活中是极为少有的.第二,倘若认为抑郁心境“不太适合阅读”,这就忽视了文学的疗伤价值.第三,处于抑郁心境的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第四,在抑郁的心境中阅读,尽管会改变原文的情感基调,使理解发生偏颇,但这是毋庸担心的,因为读者有权利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不是科学论文,不能要求它事事真实.但是,当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索,涉及到科学问题和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这一点柯云路先生也许是赞同的.他的《大气功师》(见《当代》)1989年第3期、第4期、第5期)就是一篇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索的文章.作者开宗明义提出:“本书旨在破译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作者认为自己的科学探索是诚实的,他说:“我的故事是真实的…….第一,这里的大量素材是从真实生活中收集来的,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第二,这里写的气功功理、功法、各种功夫,都是真切地存在着的……从本质上讲(柯先生自己加),这部小说是完  相似文献   

19.
“不求甚解”是《不求甚解》的核心概念,读这篇文章要注意这个核心概念内涵的前后变化. 文章第1自然段指出了立论的基础.作者写这篇文章针对的现象是“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语境中的“不求甚解”应理解为“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不求甚解”在文中的第一种理解.作者对此表达的态度是“其实也不尽然”.  相似文献   

20.
“意在文先”,即作者在文章付诸文字前,要对文章的立意深思熟虑,胸有成竹,方能高屋建瓴,气贯长虹,一气呵成,拙文仅就文章立意略谈一二,以就教方家。 一、鞭辟入里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囿于事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要让读者领会言外之意,神悟弦外之音,挖掘出内蕴,深化主题。 如峻青《雄关赋》,从题目上看,作者似乎是为了赞颂雄伟险要的山海关,而实际上作者从山海关联想到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