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常识中涉及的计算题,是高一《思想政治》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就经济常识中的几类常见计算题进行归纳和举例分析,以帮助同学们学习。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例:如果1只羊=2把斧子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生产斧子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一只羊可以换()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的出观是由于( ) A.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 B.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 C.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D.金属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 2.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物物交换中,一袋米可以换两只羊,用公式表示:1袋米=2只羊,这个公式说明( ) A.一袋米和两只羊是商品交换 B.一袋米的价值和两只羊的价值相等 C.一袋米和两只羊的使用价值相等 D.一袋米反映了两只羊的价值 3.价值规律的作用,用一句话归结为( ) A.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B.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C.对生产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3.
算一算     
①甲、乙二人同去放羊,甲对乙说:“你把羊给我1只,我是你的2倍。”乙对甲说:“你把羊给我1只,我和你一样多。”问:甲乙二人各放多少只羊?②市场上一妇女卖鸡蛋。A、B、C三人都来买鸡蛋。A说我买你这些鸡蛋的一半,再买你1个鸡蛋的一半;A走后,B又对卖鸡蛋的说,我买你A剩下的这些鸡蛋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劳动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 ,从而说明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等本身 ,并不生产产品 ,这些因素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从而使劳动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一、劳动生产率函数(一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平均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用来表示财富生产中劳动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  劳动生产率 =生产的产品数量劳动时间用f表示劳动生产率、q表示生产的产品数量、h表示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可以写为 :  f=qh (1—1 )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定义 ,有 :  产品数量 =劳动时…  相似文献   

5.
所谓德育 ,就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道德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它具有三层意义 :第一 ,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知晓和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 ,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这便是德育中的“知”。第二 ,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的内容 ,把其道德认识内化 ,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就是德育中的“信”。第三 ,德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是德育的“行”。因此 ,由未知到知、由知到信、由信到行是德育工作有机的三个环节 ,构成了…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导致了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甚至质疑。21世纪以来,至少有6道高考试题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劳动生产率"问题的关注,使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时间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活劳动生产率";从空间的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全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把这里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解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的错误理解;所有建立在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曲解基础上提出的对"成反比"论断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才能在教学中演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设计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考试题。这对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问题,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描述苏科版数学补充习题七年级上册P69页第3题: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1只,我的羊的只数就是你的羊的只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1只,这样我们的羊的只数就一样多了.”问两个牧童原来各有多少只羊?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一《思想政治》上册第 1 1~ 1 2页 ,继续沿用了以往教科书的观点 ,对什么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计算方法、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都作了较为详尽而深刻的介绍 ,最后得出一条定律性的、并用黑体字表述的一句话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就是说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倍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降低多少倍 ,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就缩小多少倍 ,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多少倍 (排除供求关系的影响 )。经过查阅资料 ,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确是…  相似文献   

9.
一、单项选择题1.据报载,我国城市居民买菜“新鲜第一,价格第二”。这说明我国城市居民A.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强于对价值的追求B.只注意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忽视了价值C.坚持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角度来审视商品D.注意了商品的价值,因为它总要通过其价格表现出来2.假定一台电脑可换3台摄像机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若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两信,生产摄像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那么A.1台电脑可换2台摄像机B.1台电脑可换8台摄像机C.1台电脑可换4台摄像机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工资问题,实质是对知识分子智力劳动的报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智力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少量的复杂的劳动等于或加倍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它能为社会创造出比简单体力劳动更高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能为社会提供更高的剩余劳动。据美国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论”的计算,人们的劳动生产率是与一个人的学历高低成正比。譬如说,小学毕业程度的人生产率为43%,中学毕业程度的人生产率为100%,大学毕业的人生产率为300%。据有关资料统计,普通基础教育水平平均每提高一年级,掌握新技术的劳动能力能加快15%,受过完全中学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中等教育的同龄人,提出合理化建议要高出五倍。苏联教育经济学家C·斯  相似文献   

11.
数“1”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有个农民,他有17只羊.临终前,他把羊分给三个儿子.他说:“长子得12,次子得13,三子得19,但不许把羊杀死.”三个儿子无法分配,去请教邻居,聪明的邻居带了“1”只羊来,羊就有了18只.这样一来就很好分了:长子得9只,次子得6只,三子得2只,三人一共分去17只,剩下的“1”只再由邻居带了回去.这个故事有多种版本,重要的是“1”在这个故事当中发挥了相当奇妙的大作用.常数“1”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数,但若运用得当,会给解决问题带来巨大的效果,令人不可小觑.一、拆出“1”例1已知x-b-ca+x-c-ab+x-a-bc=3,且1a+1b+1c≠0.求证:x=a+b+c.证明∵x-b-ca+x-c…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应用题里,往往有些量是变量,有些量是不变量。以不变量为标准量,就容易找到未知量与已知量的数量关系,从而解答也就不难了。举例如下: 一、和是不变量例1 有两袋米,如果甲袋倒10千克米到乙袋,这时,甲袋的米是乙袋的4/5。如果乙袋倒10千克米到甲袋,那么,甲袋的米是乙袋的2倍。甲乙两袋米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分析甲乙两袋米的总和是不变量。这个量作为标准量。当甲袋倒10千克米到乙袋时,甲袋米占两袋米的总和的4/5÷(1 4/5)=4/9。当  相似文献   

13.
病句中,数量词表达混乱的现象经常出现。数量词常见的错用,多有以下情况:一、数值增减不当例1该站平日客运量仅七八千人,“五一”长假期间,旅游人数增多,每日客运量达两万多人,比平时多三倍。“多三倍”是说在基数之外多了三倍,那就应该是原来数量的四倍,与“仅七八千人”、“两万多”不一致,应将“多三倍”改为“多两倍”。例2 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应将“提高到”改为“提高”或“提高了”。一般来说,说明数值增加要注意包不包括原数(即底数)在…  相似文献   

14.
“商品的价值量是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为什么社会商品的价值总量却越来越大了呢?”对于一些政治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并回答的。一、疑问源于对教材内容理解的错误“商品的价值量是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就...  相似文献   

15.
正一、案例描述苏科版数学补充习题七年级上册P69页第3题: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1只,我的羊的只数就是你的羊的只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1只,这样我们的羊的只数就一样多了."问两个牧童原来各有多少只羊?我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交流,大约五分钟后,景星主动走到黑板前面向大家说到:第二句话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1只,这样我们的羊的只数就一样多了."表明甲比乙本  相似文献   

16.
在大草原的蒙古包里,一位老汉留下以下遗言:“将我财产的一半分给长子,四分之一分给老二,八分之一留给小儿子”。可是,这位老汉的全部财产仅仅是7只羊,三个儿子如何分配才好呢?分析与解:从题意可得,三个儿子的财产分别是总财产的12、41、81,但21 41 81=87不等于1而是小于1,这说明三个儿子第一次按遗言分配还有剩余,这就得继续按遗言进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这是一个无限分的问题,显然作为初中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更多资料上的解法是这样的,先从别处借一只羊,然后再进行分配,这样三个儿子分得的财产分别是12×8=4(只)、14×8=2(只)、…  相似文献   

17.
查找错箱三箱药品要出厂,发现错装药一箱。错箱表面看不出,每瓶少装10克药。工人叔叔办法好,一次称出错药箱。叔叔到底咋称的?请动脑筋想一想。牧羊甲乙二人去牧羊,赶着羊儿进牧场。若甲得乙9只羊,乙是甲的一半羊。若乙得甲9只羊,各占总数一半羊。请你细心去思量,原来各有几只羊?马小虎做题马小虎,做练习,马马虎虎抄错题。十位是7写成1,百位是3写成2。和得517,正确得数应是几?(南京市子川供稿)庆五一式中三字“庆五一”,换成连续自然数。填填换换算一算,庆祝五一意正酣。(山西要二海) (千·想想算…  相似文献   

18.
从前有个牧民 ,临终时还有一桩心事未了 ,即要把1 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 ,于是立下遗嘱 :“分给老三 12 ,分给老二 13 ,分给老大 19”.牧民死后 ,三个儿子不知如何分 ,就去请教邻居 ,聪明的邻居牵着自己的一只又大又肥的羊来替他们分 .连同这只羊一共十八只 ,老三分得9只 ,老二分得 6只 ,老大分得 2只 .三兄弟把自己分到的羊牵走后 ,这位邻居也高兴地牵着自己家那只又大又肥的羊回家了 .在这个故事中 ,“借羊”的目的 ,只是为“分羊”问题而作铺垫 .在教学解题问题中 ,有时“硬算”是不明智的 ,需要智取 .这里仅以举例的方式来阐述“借羊分羊”…  相似文献   

19.
碣石是个有名的地方。碣石之名见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夹右碣石,入于河”和“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前者说的是今无棣大山,后者所云即昌黎碣石。昌黎碣石有五个特点:一、它雄踞渤海北岸,河北昌黎县北,气势非凡。海拔695.1米比无棣大山高十倍多。占地300平方公里,有近百座峰峦,比无棣大山占地大750倍。此山有其标识作用。二、碣石是北方的象征,历来有不少帝王到此。三、碣石地区是山海关内外往来的必经之路。四、此地区汉后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碣石山是古今观海胜地。另外的碣石都不具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计算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A.30元B.60元C.90元D.120元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即一双皮鞋的收入仍是60元,但他在4小时内能生产2双皮鞋。这样,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60元×2=120元。故答案选D。二、纸币发行量的计算假定市场上待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