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初,云南府出现了四大诗人“平居陈郭”.然而“平居陈郭”之“平”究竟是平显还是其子平宣,明代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清代就更含糊不清,即使同一作者此书称平宣,彼书称平显.后代更有甚者,竟然把其父子混而为一.从名望、影响、诗作数量看,似乎平显是当之无愧的,然考索其居滇时间则不然.实际上平宣也曾继任其父做了镇滇总兵官沐府西宾,居滇约40年.从其寓滇时间、交游等综合考查,基本可以坐实“平居陈郭”之“平”为平宣.  相似文献   

2.
首先,从命题设置的立意来讲,高考完形填空是从语篇层次来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题型;其次,随着近几年考查题目语境化因素的增加,对语段结构的把握和层次意义的理解已成为高考完形填空测试的主旋律。因此,把握好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上下文语境的逻辑关系,既是完成大纲规定的“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语用技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解答完形填空试题的效率和正确率的有效途径。笔者现以2007年山东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为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在演变过程中,由原来的意思会派生出引申义、比喻义等,形成多义词。许多场合一般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有时按其本意直接解释,或者按照另一个意思理解,倒显得新颖别致,幽默风趣。我们姑且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语的“直解”和“别解”。细析之,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语内部结构改变。《动物世界》解说词中,有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4.
成语“每况愈下”语出《庄子·知北游》。原作“每下愈况”。原文如下: 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  相似文献   

5.
“外人”解     
在《桃花源记》这篇仅仅三百二十个字的短文中,“外人”一词出现了三次。以前,在学习本文时,不外是外人者,外边人也;说的详细点,亦不过说是:外人者,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天长日久,习而不察。究竟如何解释才是正确的呢?现试  相似文献   

6.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中有这么一句:“这里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对“调朱弄粉的手儿”统编课本注为:“指绘画工作者的手”,我以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诚然,绘画工作需要调朱弄粉,望文生义,这样解释也似无不可。但细审文义,颇有扦格处。该段写的是四面八方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以后参加大生产运动的情景,从“生产”归来的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和静穆的自然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前引的上句是“看他们的手,这是  相似文献   

7.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谈教育的对象问题,都把“有教无类”理解为“教育不分对象”——什么样的人都给予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行”解     
《童区寄传》“行牧且荛”中的“行”,课本注为:“从事,做.”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先看“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牧①放牧牲畜.”《辞海》“牧①放饲牲畜.”这里“牧”都是被解作动词用.结合课文应解为“放牛”.“荛”,动词,打柴.“且”作连词,表示“牧”与“荛”之间的并列关系,可译为“一边……一边……”.由此可知,课本“行”的注解是讲不通的.《中华大字典》释“行”“⑤适也.见【广韵】.《辞海》“适(?)⑤正(?)”作副词用.表示  相似文献   

9.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相似文献   

10.
“陈王”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相似文献   

11.
“修辞立诚”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在上古有特殊的涵义,具体一点说也就是它乃是一种假物取类,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不了解“辞”在上古的特殊涵义,我们对《周易》“修辞立其诚”的蕴意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石棱”解     
“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的“石棱”作何解呢?有人讲成“石头表面突起的部分”.有人讲成“有棱角的石头”。我认为这些解释与情事不合。我们知道,卢纶这首诗是借李广射虎的故事来歌颂守边将士的勇武的。《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  相似文献   

13.
题目在一条公路上,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两地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开出多少时间,两车相距80千米?  相似文献   

14.
“骚人”解     
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初中《语文》第五册注:“[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都如此解释。然而这一解释并非确解。  相似文献   

15.
16.
《醉翁亭记》是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谪居滁州任上所作。文中获罪被贬的“醉翁”之“意”虽掩饰得精妙,但只要“觇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捉纬捻经,追踪作者神思,亦可觅出“醉翁”之真“意”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段话,句式连环套迭,判断看似矛盾,语言吞吞吐吐,深“意”连续转移,五个判断顶针回复,  相似文献   

17.
“才明”解     
近日偶读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发现个别句子点断也未尽恰当: “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 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叙述西汉的政治、经济的章节中说:“惠帝的时候,丞相曹参遵循前任丞相萧何定下的规则,事事不作更改。”这句话便是成语“萧规曹随”的注脚。  相似文献   

19.
“启发”解     
有的教师对“启发”一词搞不清楚,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学生“发”。这就错了。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谈到教学方法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由此可见,孔丘讲的意思是:学生们不是苦苦思索到想不通的时候,我是不去开导他们的;不是到想说却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