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2.
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家户户有了电视,许多孩子喜欢和电视相伴,平时很少读书,其实家中的藏书不少,经常买,买回不读,这是家长反映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1.树立读书的榜样。记得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我便发现班级中有几个小孩对读书很感兴趣,这让我很高兴,同时也看到了希望。我开始引导学生从最初的注音读物看起,并且对喜欢读书的几个学生进行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你看书,我就表扬。每个孩子都  相似文献   

4.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就像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看电视、有人喜欢上网、有人喜欢逛街、有人喜欢闲聊、有人喜欢旅游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读书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时间我只读我喜欢的书。如果哪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这一天少了什么,在每个劳累了一天之后的夜晚,孩子已静静睡着,月亮温柔地定格在窗眼里,疲惫的身躯舒服地靠在床头,然后捧一本书,这是我一天最幸福、最放松、最适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5.
有的孩子喜欢读书,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留意那些爱读书的孩子,发现他们读书时,时而会微笑着点头,时而会蹙眉叹息。我想:他们是不是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姜岩 《小读者》2010,(4):21-21
“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张兵 《山东教育》2011,(7):91-92
一直很喜欢读书。作了妈妈后,我的读书习惯开始潜移默化到儿子身上。我深信:认识第一个字,翻开第一本书,开始人生的第一次阅读,是孩子看向世界的第一扇窗口。我希望能为他打开一扇窗,让他呼吸到外面世界清新的空气,于是,我选择和儿子一起读书。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是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他从10岁起就开始靠干各种杂活儿养活自己。有一次,高尔基在轮船上当洗碗工,看到厨师非常入迷地在看一本书,就问:大叔,那里面有什么让您这么着迷?厨师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大世界。您想要什么,书里就有什么。从此,高尔基就把读书看作最好的事情,只要能找到书读,就是再苦再累他也不在乎。  相似文献   

9.
读书到底给我们什么?大家还会记得在2009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最后正好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倪潜梅 《江苏教育》2008,(14):54-55
我留意那些爱读书的孩子,发现他们读书时,时而会微笑点头,时而会蹙眉叹息。我也留意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他们总是很快地把一本书翻完,神情是倦怠的。我从观察中推测:有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会相应的再现书中所描述的形象,走入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但有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脑海内不能再现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或再现形象的能力有限,那读书就会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1.
作家海岩日前在接受采访被问及“您平时一定需要阅读很多书,您最欣赏的作家是谁?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时,海岩说道:“我整个人生当中最大的缺点就是阅读不够。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没有怎么上过学,我一读书就头大,这个是我非常大的缺点,总是不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但是我每读一本书都会特别崇拜这本书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日记》2008,(5):65-66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相似文献   

13.
鲁迅、茅盾先生读书很有计划,他们读书很广很深。我读书大都是从兴趣出发,喜欢的书就反复读,不喜欢的书就大致读一读。回想起来,我年轻读书时最受影响的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红学家来说,《红楼梦》中有许多道理,但我当时是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先看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怎样来往,又怎样分开,怎样生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描写也很吸引我。林黛玉的葬花词我当时不大懂,可  相似文献   

14.
钱卫香 《快乐阅读》2013,(30):42-43
作为一位在农村从教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去年我有幸看到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等人合著的《主题阅读三人行》这本书,让我有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突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话语从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关注,却在这本书中如雷贯耳般地振醒了我。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孩子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孩子们读书读来的,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  相似文献   

15.
只知道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更适合女孩子读。可是,当我把它读完,眼泪静静地流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孩子读。上个周五,读书课上,我把这本书发给你们。那节课,你们非常安静地度过了40分钟。我其实也在观察你们的读书情况。有几个孩子,并没有很用心地去读,只是来回地翻书页。还有一个孩子,读了几页就放下,看另一本书去了。所以,当马上就要下课,当我知道有一个孩子说这本书一点儿都不好玩的时候,我很伤心。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书。我也知道,多读有趣的书对你们来说多么重要,所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  相似文献   

16.
读书到底给我们什么?大家还会记得在2009年2月底,温总理第一次租网民互动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人人都捧着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张帮群 《教师博览》2012,(12):12-13
不久前,笔者在对城乡3000名教师的读书状况调查中发现,教师不读书现象十分普遍,一年能够阅读5本书以上的教师占1.2%,阅读3本书的教师占2.4%,阅读2本书的教师占4.2%,一年没读一本书的教师竟占92.2%。我曾多次为本地教师培训班讲课,内容主要是教师如何读书。我深深感到,教师只有亲近读书,走进读书,热爱读书,  相似文献   

18.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灵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  相似文献   

19.
读书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应对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这是温总理带给我的感悟,他曾经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  相似文献   

20.
“爱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有灵性.不读书的孩子一定没有灵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也一直存思考,如何督促、指导我的学生多读书.并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下是我在指导课外阅读时的真实感受,有对课外阅读检查的探索.有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后批阅读后感时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