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8月16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衢州日报社记者汪加干拍摄的《视而不见》荣获摄影三等奖。这不仅是浙江省本年度唯一的摄影获奖作品,也成为衢州新闻史上零的突破。《视而不见》获奖,引起了一些人关于新闻选材、新闻价值以及新闻评判的思考。思考之一:《视而不见》差点被视而不见《视而不见》的画面很简单,它反映的是:2004年夏天,在衢州一辆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和手抱孩子的中年人让座,座位上的青年乘客眼睛向外,视而不见。据作者介绍,他曾在几年前就开始考虑拍摄公…  相似文献   

2.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前,一位年轻的数学副教授在马德拉斯大学开始了他的极不平凡的图书馆生涯。他一进入图书馆,就被纷乱繁琐的图书馆工作所包围。他四处奔波,穷于应付,搞得精疲力尽。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开始思索一个重要问题:难道这些琐碎的工作之间就没有一定的联系吗,难道图书馆工作就没有规律可循?经过几年的思考、探索,在这位数学家的头脑中  相似文献   

4.
姜云斌这个名字,四年前我就早已在军报等报刊上熟悉了。但真正认识他,是在一次后勤新闻报道工作表彰会上,在他的典型发言中……姜云斌千上新闻这一行后深知,后勤单位很少出现值得登报的重要新闻,原样搬来就能上报纸的新闻素材也太少。于是,他便到基层,到生活的第一线去捉“活鱼”。1992年春节前夕,他刚刚从外地采访回到机关,听说后勤军马场两名战士常年居住在荒草野连中,700亩麦子地里只有他两为伴,生活单调且艰苦。耳闻这一消息,他不顾来访归来的疲劳,带着旅途的风尘又匆匆赶上了军马场。采访中他了解到,怀揣驾驶证的小赵常…  相似文献   

5.
奥运会新闻摄影该怎样拍摄图片?文学创作上的某些方法可以借鉴。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西湖七月半》。文中七月十五他不说七月十五,非要说成七月半,可见他性格的诙谐和文笔的幽默。奥运的本质第一是全民健身,第二就是全民娱乐,这类题材最适合以诙谐和幽默的手法来体现,在伦敦奥运图片报道中,国外许多报纸就主打了以诙谐和幽默为特点的"休闲摄影"这张牌。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力报是10年前李鹏同志主管电力工作时亲手创办起来的,在10周年来临之际,李鹏又为该报题词,勉励他们要“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服务。”中国电力报辛勤耕耘10年,发行量已达15万多份,深受电业职工喜爱。为进一步拓宽报道领域,争创一流行业报,在创刊10周年的时候,该报邀请了首都新闻单  相似文献   

7.
令人羡慕的外报四年前,新闻出版署署长、前《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谈到他在国外考察的印象时这样说过:“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摄影的大发展,是一种世界潮流,报纸上的图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一种战略趋势,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会处于劣势”(引自《中国新闻摄影年鉴》序言)。  相似文献   

8.
<正>图书馆经营的工作繁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新闻宣传。新闻宣传作为展示图书馆形象与内涵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图书馆的新闻写作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但由于某些原因,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一只缺乏关注。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依据图书馆本身的经营特点,对图书馆新闻写作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作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试论图书馆从属于元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鸣镝 《图书馆》1994,(2):13-18
试论图书馆从属于元生产力于鸣镝十五年前,李明华同志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科学图书馆是生产力》的论文。此后,图书馆界开始了对图书馆与生产力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然而,进展比较缓慢。今天,在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识胡士华已有十多年了。那时他在五楼的文联上班,我在二楼的图书馆工作,他常到图书馆里来看书看报。当我得知他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报道“白条新闻”的作者时,立刻对他刮目相看。我想,一个对农民对土地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一个没有非凡勇气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我钦佩这样的人。这以后我和他有了来往,我的小屋子里也就常常响起他声若洪钟的声音。特别是说话说到激动的时候,他的声音大得我家的四壁和门窗都跟着共鸣震颤。粗壮的身材,朴素的衣着,再加上这特别宏亮的嗓门,不由得我一再在心里想:还是个庄稼汉!  相似文献   

11.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到会讲了话,他说:教育要改革,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图书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要通过图  相似文献   

12.
“王国泽到内乡县当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啦!”“就是县长给他全家‘农转非’那个退伍兵呀!”一时间,王国泽成了当地一些干部群众论议较多的一个人物. 十五年前的那个初春,王国泽结束五年的戍边生活回到家乡.生产队长很同情这位身材纤弱的“小秀才”,队上的活计想干啥任他挑.他看中了集中茅粪这档活儿,只要乡邻们的茅厕不满,他就可以坐在家里读书.对照书的指点,他描红似地写下了山村的人和人们组合的故事. 后来县人武部聘请他做了新闻专干. 聘用是临时工的代名词,领导上可根据实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从不计较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只是骑着破旧的公车,走乡串村,白天采访,深夜写稿.头一年便从军分区挣了个“新闻工作先  相似文献   

13.
小中见大,以小喻大《十五斤牛肉干成了难题》,这是一条200多字的短新闻,刊登在1982年3月25日新民晚报的一版头条地位。新闻写的是一位从四川来沪联系工作的农机厂工作人员向某,他随带15斤牛肉干,想送送人情,办起事来可以顺当一些。两星期内他跑了上海市化工局、农机公司等五六个单位,同他接触的人都拒收礼物,任  相似文献   

14.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0,(5):213-214
新闻可以有生命吗?回答是肯定的!新闻没有生命,就是一堆废纸、一块干柴;而新闻有了生命则像一团明亮跳动的火焰,催人奋起,照亮人生。虽然大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有青春就有苍老,而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会衰老、不会死亡——他30年前写下的"豆腐块",至今读起来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位让新闻具有生命的人,就是被誉为"长丰县新闻发言人"的长丰县新闻传播中心主任——孔宪昌。  相似文献   

15.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16.
潘秀英 《图书馆杂志》1989,8(1):33-34,52
我校校长钱梦龙对图书馆工作十分重视,三年前我们实验中学刚开办,他就认为一个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志首先要看它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他说:“图书馆是学校综合性的教育部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教师。”因此,我们都同教师一样评职称、一样评奖  相似文献   

17.
想起一位老人--图苑先贤杜定友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前的那个雨季,他水远地走了。他是个才子,大学三年拿下三个学位,学问渊博宏重,才干头角峥嵘。如果混迹官场,他一定不难出人头地;但是,他从一开始就选定了一个冷板凳,一碗吃不饱饿不死的冷米饭,这就是当时国民既陌生又漠视的图书馆。他被人称为不识时务的呆子。他知道图书馆是为他人做嫁衣,他知道管书的原本是书僮。但他无怨无悔地株守书的家园,至死不渝。他是个书痴,他爱书如命,一生只为书忙。平时日夜操劳,以馆为家;战乱时地放弃国外逍遥讲学的机会,固守岗位,书在哪里人在哪里,与图书生死相随。为保存珍贵图书,他…  相似文献   

18.
26年前,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现任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有幸被领导安排陪同他到文山县的基层采访。短短几天的接触,他给我讲了新闻殿堂里的许多动人故事,谈了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难忘经历,特别是通过他的耳濡月染和言传身教,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导我走上了业余新闻工作这条路。从1980年开始,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月上旬,在安阳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学员引起了不少在场学员的注目。 这名老学员叫焦友信,58岁。5年前,他从市铅丝厂退休,是安阳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安阳日报》通讯员、《河南体育报》通讯员。他从1957年开始写稿,40个冬夏春秋,他的新闻稿子已在28家新闻报刊、电台发表或播发上千篇,可谓是新闻战线一老兵。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第一春,中国电视新闻屏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元月1日,播出江泽民总书记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独家新闻,江泽民总书记回顾了80年代中国取得的成就,展望了90年代的前景。国内各报刊登,外国电视台和新闻机构纷纷转发。元月11日,播出李鹏总理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除北京部分地区戒严这一全世界极为关注的新闻。当晚,驻京各国电视机构记者争先恐后地要求中央电视台提供李鹏总理讲话录像,迅速在世界各国电视中播放。在国内,新华社和各报都转发刊登了李鹏总理的电视讲话的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