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坛与杏林     
马世坤 《语文知识》2000,(10):36-37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庄子》中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的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瓮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这就是如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杏坛的来历。后杏坛也泛指聚徒讲  相似文献   

2.
“杏林”相传三国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神仙传》)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杏坛”相传为孔丘讲学处。《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人附会杏坛在今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  相似文献   

3.
“杏林”与“杏坛”虽然都有一个“杏”字,但含义却不同。“杏林”代指良医。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以董在此修炼成仙,因称“董仙杏林”。此后“杏林”即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杏坛”则代指授徒讲学处。《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本是水泽中的高地,庄子寓言中的杏坛本非确指。后人根据庄子寓言,在山东省曲阜市孔…  相似文献   

4.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三册社会教科书中的《大教育家孔子》一课里,配有杏坛的彩图,并在彩图的右侧注有:杏坛——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实际上,在孔子讲学的当年,并无杏坛。现在的杏坛,完全是由后人制造出来的。孔子杏坛讲学之说,诞生于《庄子》一书中的《渔父》篇中。文中的有关记叙如下: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  相似文献   

5.
曲阜,中国古代的圣贤之乡.如今,已经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文化圣地.到曲阜,必瞻孔府.至孔府,必观"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据介绍,"杏坛"的出典,在<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庄子研究持续升温,成果卓著,并涉及哲学、文学等多种领域;宋玉研究也不甘落后,但多集中于作品真伪的考辨,而把生活年代相近的庄子学派与宋玉同置于楚地文化场中,结合二者思想特质和具体文本来做比较研究的却不多见。我们试图从庄子学派影响宋玉的可能性和宋玉对庄子学派的具体继承两方面来论证二者的亲缘关系,以作抛砖之用。  相似文献   

7.
"杏坛"的典故出自《庄子·渔父》。这则寓言里说: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成为美谈,为人们所称颂。他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教书育人的地方,即现在的学校。"杏林"一词的由来,有一段典故。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写道:有一个人叫董奉,有很高的医技,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给人看病,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要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内涵的分析,从其背景及实现的途径中来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与其"道"的哲学思想的实现过程同一性.并以此来具体探讨庄子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相传,孔子讲坛环植以杏,誉为杏坛,古代学子吟诗伴以琴瑟,称为弦歌。沿袭下来,弦歌、杏坛成了学校的美称。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把美学美育原理拓展到化学课教学领域中去,才会使化学课焕发出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庄子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当代国人人格塑造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庄子从摆脱人生困境中塑造理想人格、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理想人格与儒家的不同等方面来阐释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庄子作为中国原始道家代表之一,其内在思想所独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历来受到世人重视,不同时期的注家,从各自的时代需求出发,用当代思想观念来改装转释庄子,从而使庄子思想发生变异,失去本真。  相似文献   

13.
自从5月份我将《沉重的思考》贴在网上后.我就注意到你以“杏坛赤子”为网名贴出的与我商榷的帖子。当时,一看“杏坛赤子”这个网名,我就很感动。在今天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有人还以“杏坛赤子”为荣.的确令我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一部奇书;庄子是旷世奇才。庄子常用极其随便的漫画笔法,来阐发极端严肃的有关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其文章恣纵洒脱、荒诞不经;诙谐幽默,滑稽可笑;想象神妙,夸张强烈,形成奇特的漫画风格。庄子以文构画,描绘了一幅幅文字漫画。在画面中,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批评,渗透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思辩特点和思辩方式来考察和揭示《庄子》所蕴涵的思辩特质。从思辩特点看,《庄子》之思辩是以“体道”而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为旨归的,因而其对道的思辩,表现出带有主体精神的超越性和相对性两个特点。从思辩方式看,《庄子》之思辩是以直觉和相对为主要的思辩方式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5月16日至18日,第12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锡赛区在无锡市兰亭小学隆重举行。这是"杏坛杯"历经12来第一次迎来书法专场的活动,是全省书法课堂展示交流的一次盛会。本次展评活动的主题为"人在课中央"。"人在课中央",是思维在课中,学习活动在课中,情感投入在课中。倡导教学从人出发,服务于人的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在课堂中,师生互为本位,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17.
笔者已撰文论析庄子的人格特点,并着重指出;“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指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①但对庄子人格困境的表现形态、庄子自身的理论衍化,对庄子入格实践带来的困惑等问题,并未展开论析。现拈出“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庄子矛盾的心理层次”来说明庄子人格困境之具象,拈出“庄子理论衍化的自身团结”来探讨给庄子人格带来困惑的自身理论根源。一、走出人格困境: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庄子》一书描述了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合乎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人格;安排去化、任物自然、绝对消…  相似文献   

18.
章从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两个方面探讨了庄子的语言整体上谬悠荒唐、调侃夸张的原因。庄子的是非观决定了他不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是《庄子》立言的基础。而出于对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对受众因素的考虑.《庄子》的章往往不从正面立论,而是利用谬悠荒唐的无端涯之辞,借助形象、故事来寄寓他想要传达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导读】庄子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失去了它,我们将“无路可走”。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深受庄子思想的熏染,但理解庄子却很艰难;大家都喜欢写庄子,却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中难得其思想的精髓。陈所巨先生巧妙地选取了“庄子的草帽”这一视角来解读庄子,则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