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创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进行品牌创建,走内涵发展之路。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创建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可以提升自身价值,有利于学校的内涵性扩张;可以张扬自身个性,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文化环境。在品牌创建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发挥品牌联动效应,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内在质量的提升;要以质量作先导,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实现品牌发展的内外双赢;要以育人价值作为目标,形成符合教育本性的培养模式,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化迫使大学的生存竞争越来越看重大学品牌的利用效率。在特定的教育投入面前,大学品牌效应是其他院校不具备或无可比拟的品牌特质超常发挥办学绩优禀赋的功能性反应。为了扩大高等教育现有的投入收益,积极拓展大学品牌效应已是一所学校集聚比较优势、实现最大办学绩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构建企业战略联盟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建立品牌效应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联盟各方原有的强势品牌,借助联盟趋向行业品牌垄断效应、联盟中强势品牌对弱势品牌的示范效应、联盟中强势品牌对弱势品牌的激发效应和联盟中跨国公司实施的品牌本土化策略效应。  相似文献   

4.
受经济领域"品牌制胜"、"品牌化生存"等思想和趋势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品牌建设"热潮,教育活动的"品牌时代"似乎来临了.但从教育消费者、非品牌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学校品牌效应则是一柄"双刃剑".虽然消费者对"品牌学校"的倾心是一种挡不住的社会选择,大学参与"品牌竞争"也是别无选择,但在良莠杂陈的品牌效应中,大学应当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5.
品牌效应,是一种能够抓住消费者内心消费欲望,引导其购买产品的积极效应.企业以品牌的影响力来把控一部分消费者,还能使其成为品牌的固定消费者,拥有固定消费者,品牌的销量能反过来带动品牌发展.本文对品牌效应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品牌效应应用在产品外型设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品牌建设具有合理性,但潜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品牌表述的悖论、创建路径的困境、内在逻辑的两难以及创建价值的争议。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品牌建设与大学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大学品牌建设可谓是一种“时尚”,管理者应学会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7.
怎样创建、维护、利用和拓展企业品牌效应,是每个企业十分关注的。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如何对品牌进行管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企业应创新管理理念,培养正确的品牌发展观,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加强品牌管理,充分利用品牌效应,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红星杯“诗城小诗人”诗歌大赛是皖江晚报策划创办的一个品牌,定位准确、内在激活、注重评点,是释放品牌效应、张扬晚报个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提出从创新观念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学术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培育和构建,以激活大学文化创新内在动力、营造大学文化创新宽松环境、提升大学文化创新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的建设能对整个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品牌专业对英语教学的示范效应为切入点,思考了品牌专业建设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品牌文化对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rand image of universities (external variables), university satisfaction (mediating variables) and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internal variables). The finding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strengthen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overcoming their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for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and 470 valid samples were retrieved. The data were analysed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nd multi-group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rand image influences customer satisfaction, which in turn affects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Satisfaction is a partial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brand image and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Multi-group analysis found that gender has no interfering effect between brand image and satisfaction, nor does it between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or between brand image and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品牌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品牌的内涵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体现了大学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大学品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是对大学核心价值的深化和升华。大学品牌建设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品牌建设应重点放在培育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理念、塑造学校形象、优化人文环境、建构大学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转型和市场化的深入,大学应制定正确的品牌战略。大学品牌的价值不仅使大学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还有利于大学各种资源的整合及消费对其识别与选择。在大学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品牌核心价值的设定、品牌个性的塑造、精神思想的培育,树立具有高品质和深刻内涵的品牌形象。大学品牌应在不断创新中增值,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在对品牌的经营中应加强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和其他出版物一样,需要打造品牌,需要有品牌效应。但是,高校学报因其主办单位是各高校而深受主办单位办学层次的影响。因此,对高校学报的品牌要求,不能以是否被SCI、E1收录,是否进入“一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来衡量。不同层次高校的学报应具有不同的品牌,发挥不同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大学品牌的出现和大学品牌之间的竞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标志,大学品牌的建设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进行大学品牌定位是大学品牌建设与培育的起点和终点;培育大学品牌资本是大学品牌建设与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加强创新与管理是大学品牌建设与培育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校品牌是当代高校经营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在简要回顾和评述高校品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和一个实验的操作性定义,然后重点对高校品牌形成的内部品牌和利益相关者认知驱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绘制出高校品牌塑造过程与塑造方法模型,最后从高校品牌定位和大学精神、高校内部品牌定位与培育工程、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高校品牌整合营销与传播、高校品牌塑造的组织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对高校品牌的塑造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扼要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创建高校品牌 提升高校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弦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117-120
高校品牌是由学生品牌、专业品牌、学校品牌3个层面构成,与商品品牌相比,两者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在高校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高校精神文化凝练,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办学质量,进而有效推进高校品牌建设,提升高校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开放教育招生宣传是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招生目标群传递有关学校开设的专业、招生数量、规格要求、办学特色等信息,让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开放教育学习的一种宣传活动。目前,招生宣传存在注重规模忽视品牌形象创建的问题,缺乏长远意识。开放教育招生宣传与学校品牌形象塑造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招生宣传的科学策划,既要有利于学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又要促进学校的质量内涵建设,只有双轨并进,才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9.
大学品牌特质不但是影响大学品牌声誉的基础,也是提高大学品牌收益的根本,它通常是以延续办学绩优禀赋的方式不断为大学品牌收益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为此,大学管理者要勇于排除干预品牌特质形成的制度障碍,以持续的办学投入维护品牌特质的作用效度,为提升大学品牌收益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